• 1、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并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上工作(   )
    A、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B、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 C、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D、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 3、1977—1980年间,除了中央领导的出访活动外,我国还派出代表团 800 多次到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这些活动(   )
    A、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实施 C、加强了与亚非各国团结合作 D、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 4、1954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组织了各方面人士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6月又交付全国人民深入讨论修改,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由此可见该宪法的制定(   )
    A、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B、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借鉴其他国家法制经验 D、标志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5、某校“品读抗战书信,铭记历史使命”活动的部分展示内容如下:

    历史人物

    书信内容(摘选)

    张自忠

    致战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赵一曼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以下历史人物的书信也可选入的是(   )

    A、黄继光 B、雷锋 C、邱少云 D、左权
  • 6、1939年创作的一首陕西民歌唱道:“大脚参加自卫军,小脚参加慰劳队,男男女女都工作,生产劳动是第一。”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方式多样 B、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根据地把抗日与生产相结合 D、故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 7、如图是1938年刊登的漫画《救国描》,描绘了儿童将钱币投入到“救国捐”箱子中。漫画反映出(  )
    A、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C、全国人民团结挑战的精神 D、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 8、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到1930 年全国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不断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半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 9、“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辛亥革命
  • 10、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 11、1895 年台湾人民在台北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并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12、根据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恭亲王奕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窗学”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他们探究的是(   )
    A、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B、戊戌变法改革旧教育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 D、五四运动传播新思想
  • 13、有学者称:“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 14、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辽宋夏金时期,西夏和金朝仿效唐宋制度,改革军政。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   )
    A、都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B、已经放弃游牧民族生活方式 C、意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D、逐渐接受中原王朝统治理念
  • 15、隋唐时期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不限财产、门第,允许平民报考。这一做法(   )
    A、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D、规范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 16、图中的南朝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其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从该瓷器可以看出当时(    )

    A、制瓷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雕刻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
  • 17、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郡)太守章”(如图)“滇池(县)长印”等两汉时期官印封泥,证实了当时在云南推行(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 18、如图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    )
    年代:距今约6000年
    地域:黄河流域
    房屋:半地穴式园形房屋
    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
    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 19、学史崇德。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

    ①玄奘

    ②范仲淹

    ③僧一行

    ④鉴真

    ⑤王安石

    ⑥孙思邈

    ⑦农民雨中耕作图

    ⑧农民曲辕犁耕作图

    (1)、从上述人物中任选2个,仿照示例,完成人物卡片的填写。(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人物玄奘、鉴真

    精神: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高度的责任感

    说明: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难,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唐玄宗时期,鉴真受日本邀请东渡,因辛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

    (2)、综合材料中的人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一个共同的主题。
  • 20、

    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展开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考察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

    角度一:城市规划

    材料一:①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稍晚的中京,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

    ②城市平面呈长方形,皇城位于城内南部中央,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

    ③城市延用了前朝的都城,兴建的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④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

    ——改编自齐东方:《隋唐宋元考古》

    (1)材料中的四座城市均出现在隋唐至宋元期间,请按朝代顺序将其排序,并写出②③今天的名字。由此分析从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

    角度二:娱乐生活

    材料二:踏歌,又名跳歌、打歌,曾在古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诗:《赠汪伦》

    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

    730年正月十六日夜,天皇行幸皇后宫,“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

    ——吉川弘文馆:《续日本纪》

    戴别克,又称“踏歌舞”,广泛流传于叙利亚各地。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敏捷灵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

    ——马端临:《文献通考》

    (2)判断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哪些场合下踏歌?结合所学知识,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角度三:施政理念

    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蒙古军队南下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大臣许衡上疏:“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之汉法乃可长久。”基于此,忽必烈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五十家立一社,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据多部史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唐、宋在施政理念上的异同。概括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角度四:时代特征

    (4)请从以下文物中任选一件,描述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含嘉仓(遗址)

    ②壁画《客使图》

    ③驿站夜巡铜牌

    ④妙应寺

上一页 268 269 270 271 2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