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南朝时期,南方一方面承袭原有传统,推广和普及水稻种植;另一方面从北方移植麦、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养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也渐趋兴旺。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南方( )A、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农业发展经济具有单一性 C、农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D、少数民族开始与汉族交融
-
2、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 C、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3、下面反映了汉代冶铁业发展状况。这些状况可以佐证汉代( )
·考古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仅河南省就发现汉代冶铁和铸铁遗址18处。
·汉武帝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
·汉代的铁官作坊共有冶铁高炉80余炉,日产达到24——48吨液态铁。
A、铁器对汉朝的影响很大 B、仅有河南省重视冶铁 C、政府大力推广铁犁牛耕 D、水排的使用提高了钢铁产量 -
4、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农商政策,但又对西戎牧业大商人乌氏倮(luǒ)和四川地区巴(郡)丹砂业大商人寡妇清予以较高礼遇,地位堪“比封君”。这反映了秦始皇的执政理念是( )A、家国同治 B、注重皇权 C、因事制宜 D、中央集权
-
5、据如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普语》(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A、商品经济繁荣 B、社会生活丰富 C、手工技艺高超 D、农业技术革新 -
6、《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如图是新石器时期遗存中出土的联璧,是自然崇拜的象征,具有重要祭祀功能。它们可用于研究( )
A、旧石器时代历史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礼乐文明的起源 D、民本思想的孕育 -
7、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
8、“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材料描述了鸦片战争的(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
9、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请阅读下图所列史事,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事件①的历史意义,概括事件⑥和⑦的共同作用,并用两例史实说明⑧处革命运动的成果。(2)、请选择图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10、
儿童歌曲折射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走进钱学森的京寓所看望钱老……那天江泽民兴致很高,即兴唱了一首当年“校歌”,……当我们踏进当年江泽民就读的扬州“东关小学”校门,校园内左边墙上,江泽民在钱学森家唱那首“校歌”,连谱带词赫然用大字完整书写在墙上(如图5)。原来是名人李叔同写的一首儿歌,歌名《夕歌》……李叔同、钱学森、江泽民同出交通大学,……20世纪初的一首校歌把他们三位就校园文化的传承发扬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范祖德《故事交大》

歌词全文: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夕歌》大约创作于1902年,由近代音乐家、美术家、教育家李叔同先生填词的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留洋知识分子,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夕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并说明李叔同先生填词中的“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一句所表达的内涵。
材料二:《卖报歌》很多人都会唱,但它背后的真实人物和历史,知道的人并不多。歌曲中的报童原型,是当年一名10岁的小报童“小毛头”。1933年的一天,聂耳扶起饿得头昏眼花被人撞倒的“小毛头”,并买走她所有弄脏的报纸。“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给聂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即决定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成歌,还带着不识字的“小毛头”学会了这首歌。1934年6月,歌剧《扬子江暴风雨》首次公演时,聂耳请“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她放开嗓子唱响《卖报歌》,从此,这首歌传遍上海滩。
——摘编自《这首融于血脉的歌曲背后,竟还有这样一首儿歌……》

歌词全文: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忍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小报童们“忍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的主要原因,并列举当时的社会进步力量证明“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材料三:1942年春,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指挥主力部队3万余人,展开反“扫荡”作战。一天,劫夫与方冰两位创作者,谈起各自在反“扫荡”中接触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相约把那些动人的故事写出来,《歌唱二小放牛郎》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之下。不久,《晋察冀日报》将其发表,于是,这首歌便在整个晋察冀边区,以及陕甘宁边区,甚至敌占区的保定、北平的青年中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
——摘编自《“王二小”是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故事》

歌词全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并结合《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简析你对抗战精神的理解。
-
11、下表整理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重要会议。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材料: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
1921.7
上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
1922.7
上海
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遵义会议
1935.1
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3
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概括“中共二大”和“中共一大”在纲领上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对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历史地位作简要说明。(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除材料中提到的四次会议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请举一例,并简述其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
12、下表内容是民国时期不同行业的广告,这体现出民国时期( )



民族品牌蝶霜化妆品广告语:“秋风起兮草木黄,有佳人兮思蝶霜”
上海电话公司广告语:
“电话购货迅速经济”
中国银行广告语:“晴天买伞,防天变幻;今朝储蓄,以备将来”
A、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B、广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 C、购买国货热情高涨 D、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13、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思维简图。据此图可知民族资本主义( )
A、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一战时期遭受严重摧残 C、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D、抗战时出现“短暂春天” -
14、下表是1947年土地改革前后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25个乡,不同阶级或阶层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单位:响)的情况。这一变化( )
原地主和富农
贫农
雇农
土地改革前
26.06
4.1
2.35
土地改革后
7.22
7.06
9.77
A、适应了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说明近代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
15、下图是用年代尺梳理的人民解放战争发展历程,其中挺进大别山对应的序号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
16、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选取了下列历史人物,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A、中华民族英雄谱 B、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在身边发现历史 D、图绘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史 -
17、“延安像‘名山’,延安像‘西天’,虔诚的青年,都想来‘朝拜’,都想来取得‘经典’。”诗人柯仲平1939年在《延安与中国青年》一文中用诗的语言描绘了“延安热”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C、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广泛共识 D、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的感召
-
18、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了一枚“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邮票(如图)。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也是美国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邮票。这一邮票反映了( )
A、国共合作英勇抗敌 B、中国抗战得到肯定 C、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19、红色家书载忠魂,纸短情长激担当。下图为1937年4月30日红军战士钟士灯寄回江西老家的信。据此可知( )


家书内容(部分):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不过,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注:〈〉内为补字,〔〕内为改正的字。
A、家书是二手史料可以参考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C、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家已和平 -
20、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广州等中高等学校聚集的城市里,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声援北平学生;华北文化协会提出停止内战,动员全国民众抗日等主张。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五四运动后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B、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C、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D、卢沟桥事变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