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农业有所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和促 进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科技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给当今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2、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 皇帝为“天可汗 ”,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 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 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二  下面是唐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统治者

    相关史实

    影响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重用谏臣魏 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增 加科举考试科目;减轻百姓的劳役负 担

    形成“ 贞观之治 ”的盛世 局面

    武则天

    创立殿试;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 政策和措施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唐玄宗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为相;发展农业 生产,改革税制;抑制权贵,整顿吏 治,裁减冗员;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 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 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第四卷)》

    (1)、材料一中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 ”的中国皇帝是谁?举出一例史实 说明“ 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 ”。
    (2)、从以下观点中任选其一,并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观点一:唐初统治者重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观点二:唐初统治者重视人才。

    观点三:唐初统治者重视吏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 ” 和“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的相关史实。
  • 3、北宋的雅词多写风花雪月、风光见闻等,南宋的壮词题材上涉及家

    国之事、人生感慨等。这一词风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安定的环境 B、崇文抑武的方针 C、抵御外侮的决心 D、社会时局的变动
  • 4、《史籍举要》一书中提到:五代以前诸史,编纂之初的史料搜集是 个大问题。《宋史》的情况和以前诸史则显然不同,元修《宋史》,虽 在宋亡后六十余年,但有关史料保存仍较多。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因素 在于宋朝(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发达的商品经济 C、文人的史料意识 D、印刷技术的发展
  • 5、据《岛夷志略》记载,与元代泉州港有商业来往的国家和地区众  多,加上高丽、 日本、威尼斯、法国,有史可稽的数目至少136个。这 说明元代(     )
    A、商人地位提高 B、海外贸易繁荣 C、科学技术领先 D、民族关系融洽
  • 6、两宋时期,出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 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 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农民赋役负担繁重 B、冗官冗费问题突出 C、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 7、下图是宋代荷叶龟纹银杯,外壁上刻有“张家十分 ”的字样。“张 家 ”是商家身份的标志,“十分 ”是用于宣传所打制的银器分量足、成 色好的广告语。材料体现了宋代(    )

    荷叶龟纹银杯(宋)

    A、城市生活精彩纷呈 B、商品经济繁荣 C、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海外市场广阔
  • 8、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路过安徽铜陵的江心岛,发现岛“ 阔三百里,只 种萝 卜,卖至金陵 ”,于是写下“ 岛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 ”。这反映了该岛(     )
    A、面临粮食短缺问题 B、存在农产品商品化现象 C、出现早期雇佣关系 D、成为全国性的贸易中心
  • 9、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 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士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 士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10、忽必烈禁止军队滥杀,废止辽金以来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脸 上刺字)的粗蛮办法;还下令禁止商家操纵价格,也曾将赋税降低。材料 反映了忽必烈(    )
    A、“行仁政 ” B、“行汉法 ” C、广开言路 D、整顿吏治
  • 11、“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 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B、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 C、使民族间隔阂完全消除 D、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 12、西夏的官制有尚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指首都兴庆府衙门) 、农田司等等,“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这反映了当时西夏(     )
    A、民族隔阂消除 B、学习中原文化 C、重视对外扩张 D、始终向宋称臣
  • 13、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  变成良田;全国可灌溉田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 600多 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促进了农业生产 B、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C、提升了军事实力 D、扭转了政府财政危机
  • 14、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 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据此可知,北宋(     )
    A、实施崇文抑武 B、精简行政机构 C、强化中央集权 D、逐步分化相权
  • 15、唐诗是诗人记录当时心情的载体,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 怀。下表所示内容为部分唐诗的摘录,由表中诗句可推断出(    )

    诗人

    诗作

    诗句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 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诗歌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 16、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如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代出 现了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僧一行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 的长度,等等。这表明隋唐时期中国科技(     )
    A、在诸多领域取得非凡成就 B、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C、深刻影响世界科技的发展 D、注重总结前人经验
  • 17、唐太宗时,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 ”,敦煌、云冈、麦积山及龙 门石窟中的唐代壁画和雕塑,也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的艺术风格。与 此同时,中国的造纸术经尼泊尔传到印度,结束了印度使用白桦树皮和 贝叶写字的时代。这说明(  D  )
    A、唐朝科技领先印度 B、印度绘画艺术强于中国 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进步
  • 18、1861年,欧洲学者根据高僧玄奘口述的著作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 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并进行了初步发   掘。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梦溪笔谈》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纪》 D、《西游记》
  • 19、阎立本的《步辇图》(如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来的请 婚使者的场景。该作品(    )

    A、完全没有任何研究的价值 B、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C、体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D、说明中原与西域交流频繁
  • 20、如果把唐朝的兴衰过程看作一条抛物线(如下图所示),那么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朱温建立后梁 D、五代十国
上一页 641 642 643 644 6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