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如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先后进行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目的是(    )
    A、争夺霸主 B、富国强兵 C、统一中原 D、发展生产
  • 2、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不过六七万人。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说明 (   )
    A、战国时期以步兵为主,实行募兵制 B、战国时期,战争以兼并为目的 C、战国时期,参战兵力多,交战规模大 D、战国时期,战争以争霸为目的
  • 3、《孟子》云:“许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雾(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诸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 B、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C、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 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
  • 4、西周,新封的诸侯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这一举措(   )
    A、犒赏了宗亲和功臣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C、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D、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 5、河南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平民墓葬群,这反映了(   )
    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 B、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商王朝受到环境影响多次迁都 D、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在二里头
  • 6、《华阳国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艰苦奋斗
  • 7、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帝、黄帝的传说真实可信 B、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C、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炎帝、黄帝一直生活到如今
  • 8、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也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后经考古确认,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为夭折儿童特制的葬具。这反映出(   )
    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历史解释以考古发现为依据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D、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 9、考古学者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从出土的稻谷可以看出,其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成的。由此可知  (    )
    A、中国是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B、我国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分布 C、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水稻的栽培 D、我国原始农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 10、下图中的文物最早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它反映出当时的人类(   )

    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使用着磨制石器 C、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D、以采集渔猎为生
  • 11、我的家乡是黄石,其实她的历史非常悠久。1971年冬天,在湖北黄石章山石龙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的遗址。经考古鉴定,确认该遗址距今三四十万年。该遗址与闻名于世的____时间大致相当(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丁村人
  • 12、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为感知170万年前的原始生活,寻找古人类的足迹,他们准备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遗址,他们要去的地方是    (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西安 C、云南元谋县 D、浙江余姚
  • 1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和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道德与政治、法律的结合,即为中国式的德治主义,成了公正与仁爱的典范。他主张欧洲应该引进中国的优良法律和道德。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

    材料二 秦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

    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哪项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说“商君”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西周

    东周

    管辖土地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大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之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管辖军队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有14万人以上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几千人

    管辖人口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直接管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和兵源减少

    天子地位

    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的地位

    周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注重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三 孟子云:“春秋无义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王室的地位发生的变化。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观点的理由。 
  • 15、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填写任务单。

    博物馆的部分展品

    使用的石器

    图三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推论

    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2)、材料二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蔬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元谋人使用的石器

    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种子

    材料二中,哪些原始居民过上了定居生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3)、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举行……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 300-4300年。内域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材料三,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

  • 16、周武王率领自己的军队以及各地诸侯的联军,渡过黄河,直逼商都朝歌,在甲子这一天与纣王的大军相遇于商郊牧野。下列可能佐证这一事件的器物是 (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毛公鼎
  • 17、下图是甲骨文“家”的演变过程,“宀”代表房屋,“豕”代表猪,表示屋里养着一头猪,对古人来说,圈养生猪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由此可推断(   )

    A、早期文明与农业的关系密切 B、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C、文字的诞生源于畜牧业发展 D、当时的文字尚未形成体系
  • 18、《黄帝内经》着重阐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用以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这凸显了《黄帝内经》(   )
    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 C、提倡预防疾病 D、尊重生命规律
  • 19、《庄子·杂篇·天下》中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后来被儒家吸收接纳,并发展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这说明   (   )
    A、儒家政治体系建立的基础是道家 B、儒道两家实为一体 C、道家一定程度上继承创新了儒家 D、儒道之间学习借鉴
  • 20、小明在学习笔记中整理了以下内容: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倡温故而知新等。由此可见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孔子在鲁国从政 B、孔子的治国思想 C、孔子的政治主张 D、孔子的教育成就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