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任选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结合做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因,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复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之地则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国之地主要接受……的学术。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图一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请写出它的名称。观察图一、图二,任选其中一个,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军事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材料反映当时思想学术领域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有何意义?
  •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共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得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

    材料三   楚国铁农具种类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陵续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的体系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吴起变法时,针对楚国地广人稀这一突际,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垦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发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火耕水耨 粟支富足——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 4、“秦朝在中央设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左右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以及掌管重要文件、监督百官和司法审判的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由此可知,秦朝设置这些官职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皇权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疆域
  •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出自李白《古风》组诗,与此句描述气势相关的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秦灭六国的战争 D、马陵之战
  • 6、战国初年被赵、魏、韩三家瓜分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 7、《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胡桃、松、榆等植物大量存在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C、依靠采集生活 D、会制造石器工具
  • 8、

    人类社会应顺应历史的时代潮流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图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比较周朝和秦朝的制度,指出管理地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依据图二指出秦朝政治建制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二,说出所选图片对应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和兵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征伐南方调发了五十余万士卒,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役使七十多万人,加上修池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刻涂墨,判为刑徒。

    汉朝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让部分士兵返乡务农,发展农业生产;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的统治者与汉初统治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4)通过学习“秦亡汉兴“这段历史,你应该收获不少,如果你是君王,你如何治理国家?(不少于2点)
  • 9、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举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据材料二,都江堰可发挥哪些作用?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在罪人脸上刺字)劓(割掉鼻子)其傅(老师)。期年(一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兵器衣甲的总称)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 10、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七四班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上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哪处的什么遗址?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哪处什么遗址?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考古发现    

    (2)七四班的同学从考古发现中得出了以下推论:   

    A: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    

    B: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C: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请将以上的考古发现和推论填在相应的位置,只填字母。

    由图1得出的推论:________

    由图2得出的推论:________

    由图3得出的推论:________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一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材料二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3)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
    (4)根据材料二,被中华民族尊崇为人文初祖的人是谁?
    (5)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又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担任部落首领。这种“举贤禅让”的做法叫什么制度?后来,这种制度被什么制度取代,从而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6)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 11、以下关于甲骨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D、甲骨文全部是象形文字,没有其他造字方法。
  • 12、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主要用于(     )
    A、农业生产 B、日常生活 C、祭祀和战争 D、交换物品
  • 13、古代诸子百家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温故而知新”
  • 14、下图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逐步走向统一 B、兼并战争不断 C、秦国实力最强 D、人民深受灾难
  • 15、以下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 16、《礼记·王制》中记载,西周时期祭祀土神和谷神,天子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用羊、猪二牲;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材料可用于研究西周的(     )
    A、文化传播 B、生产规模 C、土地管理 D、等级制度--分封制
  • 17、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a和b处分别反映的是

    A、a夏朝的建立b西汉的建立 B、a夏朝的建立b秦朝的建立 C、a西周的开始b东周的结束 D、a春秋的开始b战国的结束
  • 18、在南非召开的第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题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19、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舜传位于禹 B、启继承了禹的位置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 20、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生活着一群晚期智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此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上一页 436 437 438 439 4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