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下图,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有关于商王武王的卜问、乘车狩猎等160多个文字的记载。这种了解商代历史最直接、最重要的文字是(   )

    A、符号 B、甲骨文 C、铭文 D、小篆
  • 2、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的代表人物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 3、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A、李冰 B、李渊 C、李春 D、李纲
  • 4、年代记忆歌谣中有一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东周的两段时期分别为
    A、黄帝与尧舜时期 B、北齐与北周 C、西晋与东晋 D、春秋与战国
  • 5、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但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某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彩陶,这个地方是(     )
    A、北京 B、元谋 C、半坡 D、河姆渡
  • 6、探究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韩非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孟子》

    材料三   贵族领主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开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比较突出的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请按要求将文物图片进行归类(只填序号)。

    原始社会时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指出其影响。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7、国家的有效治理是历代王朝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武王灭商之后,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诸侯虽系王族或其姻亲,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张秀兰《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

    材料三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制度?指出该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绾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关于地方治理的主张。秦始皇最终的决定对后世有何影响。
  • 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归纳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 9、下列有关于秦始皇治国措施的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改革措施

    结论

    A

    统一货币

    极大的提高了金银在货币铸造流通中的地位

    B

    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C

    修筑长城

    摧毁了匈奴的军事能力,北方边境再无战事

    D

    统一文字

    促进文化传播,巩固当时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A、A B、B C、C D、D
  • 10、绘制年代尺对我们掌握历史事件的时序有很大帮助,秦统一中国的时间位置应该位于下面年代尺的(     )

    A、A B、B C、C D、D
  • 1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作者感叹的是屈原(     )
    A、超高的文学造诣 B、怀才不遇的人生境遇 C、伟大的爱国情怀 D、遭遇和结局的不值得
  • 1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质上他们“争”的是(     )
    A、道德理念的好坏 B、治国方略的优劣 C、文化水平的高低 D、军事理论的强弱
  • 13、《左传》载:“楚子(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鼎的权力象征不断弱化 B、周王室已走向衰微 C、争霸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D、分封制已走向瓦解
  • 14、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象形是甲骨文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现代汉字“牛”的甲骨文形态应该是(     )
    A、 B、 C、 D、
  • 15、下面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修证,该遗址距今已在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写古实物(复原物)反映出当时这地区(     )

    1号宫殿墓址

    复员后的观象台

    象征将军权的玉钺

    朱书符号陶壶

    A、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社会动荡 B、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C、代表了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 16、下图陶器出土于不同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

    A、一脉相承 B、世界领先 C、对外交流 D、多元一体
  • 17、下列历史文化圣地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河南新郑轩辕故里   湖南炎陵炎帝陵庙   陕西黄陵黄帝陵

    A、炎黄子孙,华夏一家 B、中华文明,开放包容 C、天地之广,湖南巨中 D、殷墟甲骨,汉字之源
  • 18、下图分别为我国半坡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类型,形成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审美观念的差别 B、耕作方式的区别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生活年代的不同
  • 19、第一手史料是指最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所产生的史料(如出土文物、遗址、历史档案,人物日记等),下列属于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B、 C、 D、
  • 20、某班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学校总罢课…六月三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第三天,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五千多人,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材料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红军在长征中召开的这次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这次会议终于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和控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征程。

    ——摘编自冯玲《红军长征中若干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性影响的事件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由什么原因引发?为什么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2)、材料二的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指出从“南昌”到“井冈山”的革命历程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出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下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上一页 419 420 421 422 4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