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向中国贩卖鸦片,谋取暴力。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西方国家是(     )
    A、美国 B、沙俄 C、英国 D、法国
  • 2、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定了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屈辱——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国侵略 C、探索——中国近代化历程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3、严复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物,而且在制度。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其屈辱表现之一就是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

    材料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创立了什么学派?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请列举两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学派中的集大成者是谁?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的两项内容。
    (3)、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
  • 6、

    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地图展变化】

    (1)阅读材料中的两幅地图,说出战国形势图中D②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哪国?观察从图一到图二有哪些突出变化?

    【工具话发展】

    (2)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图一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们生活在那条大河流域?

    (3)图二中的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是什么?

    【工程显历史】

    某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4)材料中的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什么?它是谁主持修建的?它有何功能?

  • 7、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材料二:【齐鲁大地】因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康、卫诸国,其中武王的弟弟且受封于鲁,故后世简称该地区为“鲁”。

    ——《地名里的中国故事》载于2022年第11期《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三:“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四: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利簋(如图)。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2)、根据材料二中山东被称为鲁或齐鲁与历史上的哪一制度有关?(1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这一制度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如图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4)、说出材料四中的“武征商”的战役名称。
  • 8、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的史料中史料信度最高的是(     )
    A、史书:《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B、历史题材影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C、考古出土的文物:商鞅铜方量 D、历史题材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
  • 9、对于“商鞅变法”,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桓宽《盐铁论·非鞅》记载:“商鞅以重刑峻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而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分析材料的过程,让我们知道(     )
    A、商鞅变法发生在秦朝时期 B、法家思想不利于治理国家 C、商鞅变法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分析历史事件需一分为二
  • 10、诗句“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指饿死的人)”,诗句主要反映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促进农业发展 B、促进旅游业发展 C、发挥航运作用 D、加速人口迁移
  • 11、“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从材料可以得知,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C、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 D、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霸
  • 12、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来自(     )
    A、燕国 B、齐国 C、吴国 D、秦国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改革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伯里克利创制的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局限性。
    (2)、指出材料二中的改革名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改革在政治方面实行的措施。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于改革和创新的认识。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法内容包括诉讼程序、债权、所有权、家长权、继承权、宗教法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该法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材料二   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该法典由四部法律构成,该法典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改编自历史学家马世力的话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名称并且概括该法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典编撰的背景和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认识。
  • 1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叫做克莱门特·帕斯顿的人居住在英国的帕斯顿村,他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庄稼汉,靠耕种帕斯顿村的土地为生,他有5到6英亩地,而且多半是吉明翰家的领地……克莱门特有个儿子叫威廉,他在帕斯顿购置了大量田产,以及巴克顿庄园第五部分的一半。他还承租了当地领主的大部分领地,成为帕斯顿地区最大农场主。

    ——摘编自奈特《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克莱门特的身份以及他与吉明翰的关系。指出威廉成为帕斯顿地区最大农场主的方式。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3、14世纪西欧手工业发展的新变化及其性质。
    (3)、综上,概括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的主题。
  • 16、它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被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均是其中的名篇。“它”是(     )
    A、《荷马史诗》 B、《伊索寓言》 C、《天方夜谭》 D、《源氏物语》
  • 17、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准确反映幕府与天皇关系的是(     )
    A、幕府掌握实权,天皇大全旁落 B、武士集团统治国家 C、二者分庭抗礼,共同掌握政权 D、两者不存在隶属关系
  • 18、“拜占庭帝国一出生就已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个古老国家,它生活在过去的权势和荣耀的阴影中,缺乏创新。”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帝国的兴起 B、帝国的强盛 C、帝国的成就 D、帝国的衰亡
  • 19、“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因为当时的城市(     )
    A、空气比较清新 B、相对独立和自治 C、自然条件优越 D、工作机会较多
  • 20、提取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看到“巴勒斯坦”“救世主”“耶稣”等关键词有利于我们了解(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儒教
上一页 325 326 327 328 3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