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又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致力于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行之十年,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阐述了商鞅的哪些改革措施?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历史作用?
【秦之立】
材料二:①秦始皇被称为是“千古一帝”。②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征战灭六国,建立秦朝。③当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④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将材料二中的内容按要求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多填、错填不得分)
A.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
B.属于历史观点的序号
( )
( )
【秦之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秦始皇稳固政权的什么举措?
【秦之亡】
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4)材料四所述是哪一事件?如何评价该事件?
(5)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单评价一下秦始皇?
-
2、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七年级某班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工具——体会人民智慧】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任务二【品读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2)同学搜集了下列名言,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代表的学派。
材料二:
名言
学派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兼相爱,交相利”,“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C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E
任务三【阅读史料——感悟政治智慧】
材料三: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如图: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夏王朝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开始于何人?
材料四:统治者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其表面上是“分”,实质上是“合”,在王畿与四土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五: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摘编自朱汉国《中国古代史》
(4)请你分别写出材料四、五反映什么时期的哪种制度。
-
3、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其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下面是七年级一班以“探寻中华文明”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一:下图为同学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有关北京人的展品。

材料二:它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城,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古老文字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明·民族】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什么特征?
【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五: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4)依据材料五回答,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种植了哪些农作物?如果将以上文物按照时序布展,可以出现在商朝展馆的文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字母即可)
【中华文明·传承】
材料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
4、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依据材料可知( )A、秦朝官僚之间是有严格的等级关系 B、西周官的领地源于战争获得 C、官吏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产生 D、秦以后的官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
-
5、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A、“彩陶盆”让你领略先人的工艺 B、“舞阳骨笛”陪你分享远古音乐 C、“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D、“竹纸”和你品味文化人的意趣
-
6、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最有可能出现哪一朝代(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
7、湖湘文化是具有明显湖湘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兴于斯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楚人有一种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刚毅执着、忧国忧民的精神,下列哪一人物的事迹能体现楚人的这种精神( )A、李白 B、苏轼 C、屈原 D、杜甫
-
8、“三星伴月”是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又指长江流域早期文明——三星堆青铜文明,今年三星堆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四川地区还有一处文化古迹,它是战国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早在2000年便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三峡大坝 D、黄河大堤
-
9、某本历史书籍的目录部分有以下章节内容,该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
第四章: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春秋时期
第七章:战国时期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0、观察《战国形势图》,今天的“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属于当时哪一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
A、① B、② C、③ D、④ -
11、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周王室统治力降低 -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涿鹿之战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商鞅变法 -
13、电视剧《封神演义》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 )A、阪泉之战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
14、《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该传说是( )A、巨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
15、下图是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已经能制作厚度不到1毫米的“蛋壳陶”。这说明( )
A、社会分化加剧 B、制陶工艺提高 C、宗教信仰多元 D、生产力水平低 -
16、良渚文化的反山有许多大墓。这些大墓内均有棺床,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多者上百件。相比之下,良渚文化的其他小型墓地则完全未加营建,无棺痕,随葬品仅有几件石器和陶器。由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A、出现阶级分化 B、存在阶级对抗 C、建立早期国家 D、有了礼乐制度
-
17、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四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节选自孙中山先生遗嘱
(1)、请填写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③处空缺的内容。(2)、材料二图中人物分别领导或参与了哪次著名起义?有什么共同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 “民贼”指的是谁? 孙中山为什么称他为民贼?他是如何“戮此民贼”的?(4)、材料四中孙中山先生认为应怎样“实现中国之自由平等”? -
18、
在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陈独秀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1)阅读上述中国近代先行者的名言,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是,在这种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摘编自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人国家情感”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材料三


图一
中共一大会址
(3)根据图一,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4)历史建筑留下了先辈探索的足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请简要介绍中共一大会址承载的历史价值(提示:可以从以下图片建筑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史实、意义等方面简述)
材料四
时间
事件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3年春
宋案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共一大
1922年
中共二大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5)根据大事年表,请提取至少两个历史事件,说明其内在关系。(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1)材料一《申报》所述“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的局面得益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的开展?该事件是否挽回大局?请列举史实证明。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以敢言矣!
——《时务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该报纸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英美租界银楼、酒馆、茶食等铺,招牌凡有“满”“汉”字样者,前惟除去“满”字,昨日起则将“满”字一律改为“新”字,如新汉酒席、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颇觉气象一新。
——《申报》(1911年11月6日)
材料四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3)写出材料三中令中国“气象一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五

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4)材料五杂志的诞生,标志着哪一历史事件的兴起?根据材料,分析该杂志发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报刊宣传内容的变化说明我国近代化探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0、
某校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为线索设计了以下自主学习任务单、阅读材料,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场景再现,梳理历史脉络】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将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列。
(2)、任务二【图片解读,了解历史人物】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迷雾中不断抗争、奋勇向前,请在上图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单评价。
(3)、任务三【补充表格,培养历史素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将表格中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割地
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赔款白银4.5亿两
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其他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
③
④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影响
②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4)、根据材料,列强侵华过程呈现怎样的趋势?并结合史实加以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