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材料二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材料中出现的和示例除外),参照示例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在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营造读书风气。

    考试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两股对仗文字,称之为

    材料二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1)、请将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越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 3、民族关系发展。

    材料一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三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
    (2)、在表格中补充“契丹、女真”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这些民族的政权特点。

    民族

    政权名称

    契丹

    ①     

    女真

    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的影响。
  • 4、康熙二十-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加速了闭关锁国的进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 5、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八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3.56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 6、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完善法律
  • 7、下图是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②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三国两晋(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8、八年级以“近代社会思想与进步”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探究一【基础知识构建】

    探究二【表格深度解释】

    (1)、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知识构建轴的空白处①②③知识补充.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为题目,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

    写作示例:题目

    论据或论述:举2-3个例子

    总结:综上所述,再呼应下题目

  • 9、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你参与历史情景,并完成任务。

    【情景一.社会性质之变局】

    这场战争“揭开了中国侵略与对抗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条约签订后英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摘编自《百度·百科·鸦片战争》

    【情景二.国际形势之变局】

    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之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他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与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西方列强正忙于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

    ——基辛格《论中国》

    【情景三.南亚形势之变局】

    1884年,法军进犯台北,刘铭传率部击退法军……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八年级历史期中样举进攻,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整个战局……但清政府与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有学者这样评价此战:“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改编编自《百度·百科·XX战争》

    【情景四.亚洲形势之变局】

    该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

    ——摘编自《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1)、据情景一,你怎么理解“中国自此被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判断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据情景二,“已经输掉”的第二场战争指的是什么?分析中国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
    (3)、情景三反映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如何理解此战“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4)、写出情景四中“该条约”的名称。分析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 10、某校举行“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活动一【生活情景专题】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洋务派创办工厂,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天津位于铁路沿线和江、海之滨,成为港城一体化城市。1880年洋务派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并在上海、苏州等地设分局。

    ——摘编自社希英《交通变革与天津城市近代化》等

    活动二【学术情景专题】

    由于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中国开始自觉地向世界资本主义轨道上靠拢,启动了早期近代化。

    ——据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等

    活动三【漫画情景专题】

    活动四【史料解释专题】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说出活动一近代天津兴起的主要因素。概括近代天津社会生活的变化。
    (2)、写出活动二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列举该事件中取得的两例工业成就。
    (3)、下图漫画是1900年7月英国、法国分别登载了题为《中国就要崩溃了》和《中国蛋糕》的漫画。结合所学,说明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使中国怎样“崩溃”的?
    (4)、据活动四,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 11、下表是某同学的单元学习笔记(部分)。其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

    单元主题: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
  • 12、一本本发黄的旧书(如下图)诉说着100多年前的那段“观念形态的革命”历史。那段“观念形态的革命”历史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3、民国档案材料摘抄如下。袁世凯的一系列行为(     )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12月29日,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A、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当上了皇帝 D、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迅速传播
  •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倡导总统集权 B、宣传自由平等 C、维护民主共和 D、扩大统治基础
  • 15、如下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图示“?”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B、领导武昌起义 C、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 D、公布三民主义
  • 16、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 17、义和团……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斗争组织。这最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 18、吴玉章老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9、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创办南洋公学等。这些业务(     )
    A、达成了实业救国的目标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D、消灭了封建顽固派
  • 20、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向西方学习”专题复习(部分)。图中①最可能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敬告青年》
上一页 235 236 237 238 2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