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考古学家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中发现壁画,人物服饰既有汉式宽袍大袖,又有鲜卑窄袖短衣。此现象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南北政权长期对峙,文化差异不可调和 B、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全面汉化 C、民族交融背景下,胡汉文化双向影响 D、北朝艺术受南朝影响,风格趋于统一
-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C、开创了考试选官制度 D、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边疆
-
3、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反映出他们的共同智慧是(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墨子·七患》
A、顺应自然 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 D、尚贤节俭 -
4、“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灌溉沟渠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稻作遗存;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石犁、木耒等农具,以及大型粮仓和窖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 )A、手工业技术高度专业化 B、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C、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 D、宗教仪式主导社会生活
-
5、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大事件方兴未艾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庚申之变”圆明园被毁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了30多年的“自强运动”。……1861年,曾国藩首先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2年
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8年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有识之士”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曾国藩首先付诸实施的举措是什么?(2)、材料二中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历史事件有哪些?(3)、结合上述材料,从人类文明演进趋势这一角度,请你以“19世纪60年代是……的年代”为论题,选择两个或以上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6、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每一份侨批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闽粤等地区就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掠夺,国内频繁的战乱、灾荒,造成民众流离失所,失业者日增,濒海居民遂纷纷出海渡洋谋生,成为“契约华工”。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募超过200万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澳洲的金矿、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都有大量的契约华工劳动。
——摘编自刘平《晚清海外移民的心酸历程》
材料二
侨批1
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年10月菲律宾华侨陈松铨给黄开物的批信
侨批2
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
侨批3
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称庆,跃跃思归。
——1951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
材料三:侨批不仅真实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迁移历程,还记录了外来文化在中国华南乡村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反映了侨居国的历史文化变迁。因此,它以其独有的原始性、民间性、完整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在近代国际移民文献中具有突出的世界意义和遗产价值。
——2012年5月24日《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的一件侨批简述其反映的史实及研究价值。(3)、通过侨批可以感受到华侨群体怎样的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理由。 -
7、从古代到现代,技术革新持续涌现,生动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在不同时期的独特表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材料二: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此前冶铁多依赖人力鼓风,效率较低。杜诗所创水排,以水力为动力,通过独特的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巧妙转化为连杆的往复运动,进而驱动鼓风设备。以此铸农器,较之前“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极大提升了冶铁效率,促进了铁器制造技术革新,为铁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更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编译自范晔《后汉书·杜诗传》
杜诗冶铁水排模型
材料三:唐代筒车借水流冲击力转动水轮,以精妙构造让竹筒将水舀入水渠,实现灌溉自动化、精准化。该创新大幅提升灌溉效率,科学控制水量,保障农作物生长需求,使更多农田获有效灌溉,提高灌溉质量,推动农业向高效、科学发展,成为唐代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参考《新唐书》及唐代有关农业研究著述整理
材料四:在现代农业领域,智慧农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典型。如某大型农场,利用物联网技术布置传感器,监测土壤、空气等环境参数,经数据分析精准控制灌溉与施肥,提升资源利用率。无人机用于农药喷洒等,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相较传统农业,其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环境影响,推动生产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倪云华《从制造到智造,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新趋势》节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推断战国至东汉时期,冶铁工艺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综合材料二、三、四,从古代水排、筒车到现代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技术革新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请结合现代智慧农业谈谈你的看法。 -
8、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声称:“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战后欧美各国实行相关的举措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推动联合国建设发展 C、大力发展“新经济” D、加入不结盟运动
-
9、1947年初马歇尔在莫斯科外长会议结束后,认为苏联“正在尽一切可能实现欧洲的彻底崩溃”,产生了“防止欧洲(经济)完全崩溃”的想法。据此,美国提出了( )A、杜鲁门主义 B、欧洲复兴计划 C、尤里卡计划 D、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0、一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表明德国参一战的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扼杀巴黎公社 C、争夺世界霸权 D、削弱殖民力量
-
11、根据东京商工的调查,82.8%的日本百年企业创建于明治时期,包括著名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资深堂、立邦漆、东洋纺织、朝日新闻社、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广岛银行等。这一现象得益于推行( )A、废藩置县 B、倒幕运动 C、文明开化 D、殖产兴业
-
12、14世纪开始,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富商们掀起了一股建造别墅和开放式花园的风气,里面种满花草灌木,并用雕塑喷泉装饰,美轮美奂。这一风气( )A、推动近代科学发展 B、体现对享乐的追求 C、促进理性主义传播 D、打击了君主的权威
-
13、《全球通史》记载:“意大利人继续与穆斯林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这一记载( )A、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说明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C、反映了西欧走上殖民扩张的必然性 D、体现了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繁荣
-
14、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开始接触希腊文化,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略微调整了字母的形状与发音,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拉丁字母。这体现了古罗马文化( )A、注重吸收创新 B、追求风格多元 C、侧重标新立异 D、凸显中西合璧
-
15、在古埃及的艺术创作中,多数作品会故意增大法老形象的体积高度,以超大体积突出法老,同时缩小普通人身形,以表达平常。这一创作风格( )A、维护了等级尊卑秩序 B、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C、突出王权的独尊地位 D、增加王权的神秘性
-
16、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能够为此提供依据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万隆会议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提出“九二共识”
-
17、下图反映了2007—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AI)投资频次与融资规模的发展趋势,据此可推知( )A、中国已经打破西方核心技术的封锁 B、人工智能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水平 C、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D、人工智能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18、申纪兰,被誉为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人大制度见证人”,任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她参加的第一届全国人大所见证的历史活动是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19、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资料,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外部环境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C、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挤压 D、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
20、30年代,南洋华侨中传唱着《告别南洋》这首歌曲:“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别了吧,我们第二故乡,我们要去争取这一线光明的希望。”与这首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一二九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