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材料二:在这场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达到两百万人左下,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从某年的6月5日起,上海产业工人六、七万人举行了爱国大罢工,加上店员,约计十万人以上,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材料三: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中国哪一阶级的成长壮大?并根据材料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分别说明他们成长壮大的理由。(2)、材料三中的“一线红”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3)、三则材料中各阶级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当时的哪一历史任务? -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材料四: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全球通史》
(1)、材料一选自的文件是哪一年颁布的?其性质是什么?(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表述的合理性。 -
3、
苦难中国,风雨晚晴,国都京城,横遭浩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耻辱之约——鸦片战争】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新增了什么方式来榨取中国?哪一条约的签订驱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冲天火起——圆明园浩劫】
材料二:1860年,大火烧透了北京的天空,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垣残壁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古都北京的哪场劫难?侵略者在疯狂焚掠的同时,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反帝怒涛——义和团运动】
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的门前竖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引自《庚子纪事》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义和团宣传口号
(3)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祖国分离——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五: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1925年作)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台湾和祖国母亲分离的原因。【古都呜咽——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六: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20世纪初歌谣
(5)材料六中的“八国联军侵满清”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清朝“赔巨款”、“洋人廷”的不平等条约中哪项内容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4、下图是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A、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5、关于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同点有( )A、都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 B、都具有反封建性质 C、都经过长期的准备 D、都是工人阶级担任领导
-
6、下图中,针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采取的斗争是( )A、①武昌起义②二次革命 B、①武昌起义②护国战争 C、①护国战争②二次革命 D、①二次革命②护国战争
-
7、下图是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发的任命状。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
①时间1916年11月26日 ②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
③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是黎元洪 ④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8、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该挽联是写给( )A、邓世昌 B、谭嗣同 C、孙中山 D、张之洞
-
9、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清末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 ②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
③都是利用宗教发动群众 ④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
10、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争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 D、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11、“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
-
12、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变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
-
1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
1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
15、“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 )
-
16、《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说明西方侵略势力进入我国东南沿海。( )
-
17、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运用预算政策刺激需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70年代,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其共同点是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景治、林苏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三 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变化
年份
1994年
1999年
2005年
2012年
资产(亿美元)
海外资产
15879
21240
47320
76983
总资产
38631
50920
86830
128415
销售(亿美元)
海外销售额
18265
21230
37420
56620
总销售额
40023
43180
66230
87269
雇员(万人)
海外雇员
534
605
803
985
总雇员
1225
1328
1511
16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1994年-2012年跨国公司的变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综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19、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有离异和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和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它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列举史实对“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共同反映了英国政治传统中哪一民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国哪一法制建设成就密切相关?其后确立起的政体在近代对亚洲哪一国家影响深远?(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两部法典的相同之处。综上,谈谈你对中外近现代民主法制的感悟与认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上述材料,请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