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九(1)班举办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在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手印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守上甘岭阵地,击退敌军900多次冲击

    ③“铁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

    ④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 下面是小历同学制作的“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卡片。这三张卡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1971年11月)

    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1986年3月)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积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C、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D、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 3、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 4、 下图是1839年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一道奏折,道光帝在奏后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这“一事”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抗英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 5、 唐朝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硝酸钾、硫、碳三种物质的提取方法,并且发现将这些物质混合点燃会猛烈燃烧,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燃烧特性。后来,人们又将其用于军事领域。这描述的是(    )
    A、医学产生和发展 B、磁石指南的特性 C、火药发明和应用 D、冶炼技术的进步
  • 6、 下图反映的是东汉中期与唐朝中期各区域的城市数量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南方气候适宜 B、政治中心变迁 C、海外贸易兴盛 D、南方地区开发
  • 7、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下图所示的瓦当出土于西汉长安城遗址,制作该瓦当的目的可能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该瓦当最适合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汉并天下”瓦当

    A、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早期发展 C、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D、古代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8、 据考证,商朝的汉字数量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现在常用的汉字多数在商朝已经定型,如祖、父、妣(bǐ)、母、兄、弟、姑、子等亲属称谓当时已出现。这说明商朝(    )
    A、文字较为成熟 B、统治范围扩大 C、社会等级森严 D、王权色彩浓厚
  • 9、 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商品交换活跃 D、审美观念形成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徽商秉持"贾而好儒"理念,商号内常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區额。清代徽商胡光墉(胡雪岩)不仅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资助收复新疆,更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药号。其店内高悬"戒欺"匾额,亲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规矩,瘟疫期间"辟瘟丹"坚持平价供应。晋商首创票号制度,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发明汉字密押防伪体系,实现"一纸信符传千里,百万白银立兑现"。晋商家族重视教育,乔家堡私塾延请名师授课,要求子弟恪守"信誉即财,义中取利"的商道。

    ———摘自张海鹏《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

    材料二:

    项目

    微商

    晋商

    核心产业

    茶叶贸易、木材经营、典当业

    食盐贩运、丝绸贸易、金融票号

    文化基因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强调儒商结合

    依托北方商路,注重务实创新

    建筑遗产

    西递宏村古民居建筑群

    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1)、依据材料一,分别提炼徽商与晋商的经营核心策略。
    (2)、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商帮兴起的社会条件。
    (3)、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组对比内容,运用对联"仄起平收、虚实相对"的规则,创作体现商帮特色的对联。
    (4)、结合当代社会价值观,阐述明清商帮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意义。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从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摘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当代学者提出: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相关论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一观点的理解。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铭文记载:“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摘自上海文物博物馆)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结合材料一文物和铭文,说明其作为实物史料对研究秦国历史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中“务本”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 13、某学者提出“历史解释应遵循‘情境化原则’,即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理解”。下列符合该原则的是(    )
    A、认为王安石变法必然失败是因其脱离实际 B、将戊戌变法失败归因于光绪帝缺乏实权 C、分析美国内战爆发原因时考虑南北经济差异 D、把法国大革命爆发简单归结为路易十六暴政
  • 14、下列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巴黎公社成立———马克思主义诞生 C、明治维新——日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 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15、爱因斯坦曾说:  “牛顿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伟大的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工作将永远流传。”他这样说的依据是牛顿理论(    )
    A、被证明存在严重错误 B、无法解释微观世界规律 C、已被相对论完全取代 D、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
  • 16、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随即卷入战争。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集团的连锁反应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 17、19世纪末,日本提出“脱亚入欧”,主张“我国不可犹豫,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该主张(    )
    A、推动日本实现文明开化 B、加速了亚洲殖民化进程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导致日本社会矛盾激化
  • 18、1871年德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等权力,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德国(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皇帝权力受议会制约 C、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 19、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该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 B、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矛盾 C、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D、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
  • 20、据统计,18世纪英国工人日均工资为0.5便士,到19世纪中叶增至1.5便士,同期物价上涨约2倍。这说明工业革命期间(    )
    A、工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B、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减轻 C、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 D、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