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D、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民报》和北京大学 B、《时务报》和万木草堂 C、《国闻报》和强学会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 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运动 D、辛亥革命
  • 4、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③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⑤
  • 5、“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此联中“先行者”提出(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主立宪制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6、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金,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纪念的民族英雄在什么战役中牺牲?(       )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丰岛战役
  • 7、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禁烟运动
  • 8、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的旧文化 C、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9、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以下事件事与材料中的“农民造反者”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 D、义和团运动
  • 10、“有两师军队散布在乡间,放火燃烧,皇家花园中的一切宫殿……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该材料描述的事迹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11、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学者

    龚书铎

    金冲及



    描述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1)材料一有学者描述道“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概括说明;学者金冲及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向往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材料二   以下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四则史料

    (2)上述史料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史料几。以上研究辛亥革命几则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史料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 12、

    面对列强的侵略,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中国人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坎坷旅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进行哪次探索?这次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请依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进行哪次探索?请列举1位在这次变法探索中除梁启超以外的代表人物。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他们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主义的束缚就会解脱,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稿》

    (3)材料三中揭开这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

  • 13、如图是无锡广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该公司注册年份为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即公元(     )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 14、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从示意图中,明显可以看到第二张图在外力的作用下,“大清”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清”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面与如图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5、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将中国人知不足后进行的探索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期:戊戌变法;第二期:辛亥革命 B、第一期:辛亥革命;第二期:戊戌变法 C、第一期:洋务运动;第二期:戊戌变法 D、第一期:辛亥革命;第二期:洋务运动
  • 16、据如下表可以判断(     )

    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A、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7、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赖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依赖其财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外攘夷狄”的军需费用,打击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了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材料二:

    图1“渔”字铁斧

    高16厘米、宽7.2厘米,斧面上有凸起的“渔”字。这是渔阳郡铁官作坊的标志。

    图2五铢钱

    直径2.5厘米,出土了百余枚,都是汉武帝及其子昭帝时期统一铸造发行的五铢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核心并分析其改革的意义。
    (2)、史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中图1、图2两幅图片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印证了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行的哪两项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得到哪些认识?
  • 18、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他的这一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东周到西汉,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概括从这种变化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其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材料一中的“甲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材料二描述的青铜器是什么?简要说说它享有“镇国之宝”美誉的原因。
    (3)、如果要深入了解上述文物的出土历史,你可以前往哪一处遗址?请再列举一件你所知道的古代青铜器。
  • 20、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摘编自摧瑞德《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指出当时有哪些人可以受封为诸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及其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