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嗓,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经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 2、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帝为悼念率领北洋舰队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与同舰言兵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而写。这位民族英雄是     (   )
    A、关天培 B、左室贵 C、丁汝昌 D、邓世昌
  • 3、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让我们透过李鸿章的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目睹了而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饱,战守攻具,灭下无敌。”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使用建议:诊断区·检测薄弱(上分区·标足控制:检收区·稳步提分材料二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活动一览表

    1865年

    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1872年

    委请建中国轮船招商公司:1873年,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排商局成立

    1876年开始

    派福建超政生出洋学习,1877——1890年共派三批海军学员赴英国学习

    1878年

    筹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粉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

    在天津创立北洋水师学堂

    1888年

    北洋舰队正式成立

    材料三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洋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控败洋商,这在当时营被视为“创建之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并概括材料二中李鸿章在其他方面的强国举措。
    (3)、据材料三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 4、 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人侵新疆部分地区: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1884年法国进犯台北。这说明这一时期     (   )
    A、边疆危机十分严重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列强军事力量弱小 D、清朝成为“洋人朝廷”
  • 5、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剖析了洋务运动发起的原因 C、阐释了“以夷制夷”的思想 D、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6、 1853年,太平天国当局通知访问天京的英国公使:准许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1年,英国派人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当局的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具有     (    )
    A、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 C、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总上分点4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 7、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思维导图,此图不能说明     (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C、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 8、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等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
    A、英军攻陷定海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俄国侵占大片领土 D、日军占领大连
  • 9、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我国的重要文物。流失海外百年之后,部分善首钢像通过不同方式回归中国,而龙、蛇、羊、鸡和狗五尊善首至今尚未回归。下面是我国近年来陆续追回的十二生肖钢首的一部分,这些钢首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展现了我国铸造技术的先进 B、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暴行 C、凸显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D、了解清末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
  •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是 (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鸦片战争的影响 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 11、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方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这表明中国     (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C、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D、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12、下表是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与《南京条约》中哪一内容有直接关系     (  )

    货物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后的新税率(%)

    棉花(扭)


    24. 19


    5. 56

    本色洋布(匹)


    20. 74


    5. 56

    A、割香港岛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 13、下图是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箱)。其中1839——1840年下降的原因是     (   )

    A、闭关锁国的限制 B、禁烟运动的开展 C、鸦片战争的冲击 D、通商口岸的开放
  • 14、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演绎的一首波澜壮阔的人间悲歌。让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来见证天国梦的实现与破灭。

    【史料实证————天国梦始】

    材料一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洪秀全

    材料二 成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震出。

    (1)、材料一反映了洪秀全的什么思想?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2)、材料二中的歌谣是哪一事件的背景?后来从金田走出的新君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文件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图2文件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年代尺上的提示信息,分别写出与“强盛”和“失败”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5)、你同意材料五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6000~7000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 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1)、材料一漫画均取材于中国近代某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据此判断这三幅画中的主人公是谁。根据图中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并结合所学进行评价。
    (2)、概括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你认为这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中国被迫接受英国的“条件”写在什么文件里?这些条件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 16、下图是小史同学制作的示意图,适合作为这幅图标题的是(   )

    A、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B、君主立宪的迷梦 C、内优外患的清政府 D、农民阶级的反抗
  • 17、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暴露了八旗军的虚弱不堪,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汉族地主武装的限制,这为后来政权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有农民革命的属性 C、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D、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 18、范文澜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道:“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就决定了⋯⋯的必然崩溃。”据此可知,该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军事武器极其落后 D、财政枯竭日益严重
  • 19、下图是张老师针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写的板书。这一“重要事件”(   )

    A、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使农民革命政权初步建立 C、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宣告这场农民起义的失败
  • 20、 “《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B、具有空想色彩难以施行 C、顺应了近代化要求 D、未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