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图1事件将图2事件推向了高潮 C、图2事件加速了图1事件的发展 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2、20世纪初,《神州日报》刊登漫画《苍蝇不钻无缝蛋》(如右图)。该漫画意在( )
A、宣传“求富”主张 B、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3、如图出自1857年3月14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图片附文:“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该图描绘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4、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北平学生的行动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四五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5、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A、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 B、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
6、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阅读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材料一说起“卢沟桥“,老人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材料二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向全国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于7月15日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指出: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材料三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1)、上述材料摘编自《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其中日军所说的“一名士兵失踪“是事实吗?为什么?(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体现在哪些方面?(3)、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有何意义? -
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他召集农民和农运工作者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阐明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强调: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红军中的党组织,由军委而团委、营委,连设连支部,各班自成一小组。这个组织,很能适用于斗争……官长士兵的穿吃一样,待遇平等。
——摘编自《杨开明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
材料三在四军各团营兵士内,是非常团结,彼此相依为命的……每个士兵都知道对工农的帮助的重要,到达某一地方每个士兵能自动向群众宣传,与之发生亲密的关系。
——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陈独秀相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7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帮助其找到的革命道路。(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请列举两件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过程中的重大事件。(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中国工农红军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
8、小李同学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设计了以下图表,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1860年
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19世纪70—90年代
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设立天津电报学堂及湖北铁路局附设的化学堂、矿学堂等;筹建南洋、北洋、广东、福建等海军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示意图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明显地出现了“沉沦“和“上升“的发展阶段,像个元宝形,开始时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哪些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为什么以1840年作为起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沉沦“到谷底的主要表现。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升出一片光明“的主要革命力量是什么。 -
9、下列两则连环画可共同佐证( )

10月3日,蒋介石批准了这个计划。杜聿明于10月7日召集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等将领开会,并决定10月15日展开攻击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现,那么解放军的淮海战役计划可能被打乱。然而东北战场形势的迅速变化,促使蒋介石改变了计划。10月15日清晨,杜聿明正要去前方指挥时,蒋介石从南京来到徐州,要杜聿明同他去东北
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北伐战争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进行 D、解放战争的进行 -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下列表述与“定型“相匹配的是(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正式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11、右图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的照片。其中最高处的标语为“国民大会“。5月7日,上海各学校各团体代表2万余人于西门外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要求北洋政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显示了( )
A、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作用 B、民族危机下群众自发地参与维护国权 C、新文化运动已经影响到社会多个阶层 D、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表现出了坚强斗志 -
12、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1912年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初
上海军政府成立
A、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B、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C、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武昌起义产生的影响 -
13、运用表格梳理重大史事、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是重要的学史方法。以下表格内容表明( )
时间
1840—1842年
1865—1878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侵略
鸦片战争
阿古柏侵占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抗
三元里人民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A、列强侵略势力伸向我国西南地区 B、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C、统治阶级对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14、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下图)。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割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
15、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图一相比,图二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图一 图二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
16、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宝鋆上奏:“二十日夜间,遥见西北火光冲天,奴才等不胜惊骇,唯当时深夜,恐其乘势攻城,不敢开门往探。至二十三日,惊闻二十二日酉刻夷匪闯入圆明园,奴才等闻信之下,曷胜愤恨。旋于二十五日夷匪由园退回,当即委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数处……“这段材料应出自( )A、《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纪实》 C、《辛亥革命资料丛刊》 D、《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礼教,将新的表达方式普及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进行社会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据《新青年》调查,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多,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约12万、手工业工人约21万。综合而言,当时在全国,上海已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进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材料二中图一是《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它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图二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哪一年?(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共一大选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走上革命道路。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三个即可)(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既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到达广州第一周,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先后接见文武官员、友人、旧属、同乡等,多方面了解鸦片流毒情况。他还举行“观风试“(清朝官场规矩,高官到任时可以命题考当地的学生),召集广州三个书院的学生以答卷的形式检举揭发鸦片烟商和受贿官吏,他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起乘舟周览虎门等处的海口形势。通过调研,他认识到广东鸦片烟贩之多,吸食者之众,皆由外国鸦片贩子贩卖鸦片造成,更感查禁外国鸦片入口、阻断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材料二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进行广泛的调研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世昌及致远舰隶属哪一舰队。该舰队成立于哪一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建立海军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什么举措来维护自身统治?(3)、根据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具有哪些相同的精神品质。 -
20、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进步的刊物。据此可知,它们在当时着重宣传( )

发表于《新青年》的《劳动界》 《劳动音》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自强““求富“的主张 B、维新变法的主张 C、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