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     )
    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 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 2、八年级一班的小宋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材料表明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魏源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等。

    A、激起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 C、刺激近代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D、颠覆了天朝上国的传统思想
  • 3、19世纪初,在正常的贸易中,中国的茶叶出口足以引起西方国家高度注意,因为用来贩卖茶叶所得的白银,远比他们所自以为“现代”的商品带来的利润多得多。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制作用 B、近代工业品与中国习俗不相符 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 D、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 4、“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基于此,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公车上书 B、金田起义 C、“二次革命” D、广西起义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5年8月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A发动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C的结束

    (1)在材料一表格中的A、B、C处分别填入相应的事件或内容。

    材料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请举两例。

    材料五: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说出“狼猴倒行逆施”所指的事件。“国民群起攻之”,发起什么战争?

  • 6、

    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填出A、B两空表示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洋务企业的经营状况①江南制造总局开设的译书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翻译了自然科学、军事技术等98种西洋著作。②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在三年多时间里使外轮公司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五年后又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③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将首批优秀生送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技术。④开平煤矿投产十年后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天津市场上的洋煤进口从原来的将近20万吨降至120余吨。⑤福州船政局的人员“薪水工食”占全部经费的80%,企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

    (2)根据材料二,完成下表。

    资料序号

    论证的观点

    ①、A

    观点一:洋务运动传播西学,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

    ②、④

    观点二:B

    C

    观点三: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弊端

    (3)下面的历史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请为他们找出对应的重大事件。(填序号)

    ①李鸿章②康有为③张之洞④梁启超⑤林则徐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民族危机加剧,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代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了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

    ——张晋松《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的理由。

    材料二:西方列强“均沾”了《马关条约》所规定的种种不平等权益,在贷款、筑路、开办工厂、设立银行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渗透进一步深化了。……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使中国陷于被瓜分的危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2)根据材料二,简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3)材料三中的“这个条约”指哪一条约?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消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请给以上探究活动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面对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或启发?
  • 8、有学者指出,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传播了民主共和等先进的思想观念 D、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 9、下图所示刊物宣传的共同思想是

    A、民主科学 B、维新变法 C、革命思想 D、中体西用
  • 10、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开平煤矿 D、上海轮船招商局
  • 11、中国近代史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时间是(     )
    A、1840年 B、1898年 C、1860年 D、1900年
  • 1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C、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 13、请结合下列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

    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东印度公司创立

    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

    17世纪“三权分立”学说提出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成立大陆军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事件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3)、综合上述探究,影响世界近代历史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17   世纪英国大事记(部分)

    1215年   英格兰颁布《大宪章》

    13世纪末   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1603年   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1640年   议会重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

    1642年   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1649年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1653年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1685年   恢复专制制度

    1688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

    1689年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原是指国王主持的议决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内阁会议转而由内阁大臣主持,称“首相”。后来首相由在下议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成为政府首脑,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必须对议会负责……19世纪的议会改革,扩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权利。随着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和完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哪些新发展?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过程有何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什么智慧?
  • 16、16世纪以来伦敦从大西洋沿岸的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逐渐走到了世界的中央。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莎士比亚剧场定期演出的作品一部。说出其作品反映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伦敦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城市逐渐走到了世界中央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对伦敦的崛起?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明同学绘制的示意图

    材料二:西部帝国陷落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外部日耳曼部落的强大,这些北方人在帝国崩塌的悲剧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也都看到了。但是,反思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一条真理,即外部因素不能毁掉什么,一件事物的灭亡只能是从内部的腐烂开始。

    ——摘编自迈尔斯《罗马史》

    (1)、请为材料一示意图概括一个主题,并将①②处补充完整。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西部帝国陷落”的原因。
    (3)、上述文明的历史印记留存至今,请举出一例。
  • 18、《共产党宣言》最初是用德文写成并出版的。其第一个英译本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此外还有法文、波兰文,俄文、丹麦文译本相继出版。这表明,当时(       )
    A、《共产党宣言》成为最畅销书籍 B、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C、共产主义已深入各国人民心中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 19、曼彻斯特棉纺商人抱怨说从利物浦经过运河运送原料比越过大西洋海运来得还慢……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线成为第一条公共铁路。这表明英国铁路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人们生活的需求 C、公共交通的发展 D、河运受到了阻碍
  • 20、《拿破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第1710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这些规定(     )
    A、确立了重视契约的原则 B、维护了封建君主的权威 C、缓和了法国的阶级矛盾 D、杜绝了阶级压迫的现象
上一页 246 247 248 249 2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