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2、下列是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   洋务运动…………………………………………………………………………20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   戊戌变法…………………………………………………………………………28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平丑条约》签订……………………………………………32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3、英国人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B、维新派没有正确执行皇帝的命令 C、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 4、“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创新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材料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
    A、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与文化 B、未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发动人民的广泛参与
  • 5、下图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两部文件的突出特点分别是(     )

    A、平均分配与君主专制 B、男女平等与君主专制 C、学习西方与君主立宪 D、平均分配与学习西方
  • 6、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图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 7、阅读以下材料

    请从上表中选出两个你认为有共同点的历史人物,结合其事迹,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8、

    历史发展离不开改革或革命,人类社会就是在除旧立新中逐渐进步的。依据以下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抽签任官法”为公民在古代的社会条件下,提供了一种平等的参政机会,它成了落实“多数人统治”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抽签任官法”意在保证每个公民参政机会之平等,却牺牲以能力选拔人才的原则,实在是得不偿失。

    ——摘编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抽签任官法”的利弊。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抽签选举能否实现雅典的多数人的统治?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89年5月

    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组成的国民议会代表进行宣誓,要求制定王国宪法

    1789年7月

    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国家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1789年8月

    制宪会议讨论并草拟《人权宣言》,明确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1791年6月

    发生国王逃跑事件,巴黎群众多次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除国王路易十六

    1791年9月

    群众性的共和运动平息后,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通过,规定了法国的性质和体制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编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具有世界性影响?

    材料三:

    (3)上图是英国时间坐标轴,指出A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据图概括近代英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 9、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法治传统源远流长。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法典的正文部分共282条。正文内容已涉及民事、刑事、诉讼等领域的基本问题,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庞大,在人类早期法中实属罕见。从它的结构和内容看,它典型地体现了古东方法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特点。它是我们研究楔形文字法的最可靠的史料,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并指出它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法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共和国在法制建设上遇到的挑战,并指出其解决对策。

    材料三: 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正因为有这些忧虑,这部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3)材料中的这部宪法体现的思想产生于哪次思想运动?结合所学这部宪法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4))纵观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哪些感悟与认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后期,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形成和封建主义解体的时期。在封建社会进入晚期的时候,虽然封建的生产方式仍旧占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兴起,商品生产发达,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在过去几百年所发生的缓慢变化在此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变革,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李亚君《浅议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画“正确”;违背了材料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画“错误”;是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画“未涉及”。

    A.在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失去统治地位。                                        (     )

    B.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西欧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     )

    C.西欧中世纪后期,欧洲农村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     )

    材料二: 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它促使了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尹虹《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并归纳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之间才有了第一次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始于什么事件?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事件有何共同影响?
  • 11、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基本判断和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A、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C、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 12、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能正确反映以下历史解释的是(     )
    A、欧洲——侵犯;          美洲——发现;             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B、欧洲——文明相遇;   美洲——侵犯;             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发现;          美洲——侵犯;             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          美洲——文明相遇;       全球史观——侵犯
  • 13、18世纪中期,英国工厂主要分布在水流湍急的乡村。1780年到1830年间,工厂从乡村转移出来,逐渐集中到城市和交通便捷之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 C、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徙 D、改良蒸汽机的推广应用
  • 14、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目标是(     )
    A、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B、打击本国封建势力 C、实现民族解放独立 D、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 15、“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     )
    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B、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 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 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
  • 16、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从下面的地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阿拉伯人改造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四大帝国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 C、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文化 D、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 17、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变革。下列关于这次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②实行土地公有       ③奴隶主贵族掌握实权     ④统一征收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8、西欧中世纪城市中,市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当时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表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B、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C、市民阶层获得了经济独立 D、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 19、关于下图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B、是一种以血缘和仆从制相结合的封建等级制度 C、这种制度下西欧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庄园 D、通过这种制度,西欧建立起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 20、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此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上一页 227 228 229 230 2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