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改革与发展》记载:“由于分配不公,农民普遍缺乏劳动热情,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停滞;许多地区出现‘高产穷县’现象,即粮食产量高但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试点村的实践;“该村”的农民秘密签订协议,实行包产到户,当年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以上史实为党施政提供的政策调整方向应该是( )A、人民大公社道路绝不可动摇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全面多元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
2、1960年7月,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鉴于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开始酝酿调整,提出“整顿、巩固、提高”六字方针。周恩来在讨论这个方针时,采纳了“巩固”和“提高”,把“整顿”改为“调整”,还增加一项,这样就形成了八个字的调整方针。增加的一项应该是( )A、恢复 B、改造 C、发展 D、充实
-
3、某历史社团在板报制作前,围绕“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南方谈话、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搜集了大量课程资源。这期板报的主题最恰当应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4、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1954年实现公私合营,同仁堂获得了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资方代表乐松生在合营后继续担任管理职务,并享有一定的股息收入。同仁堂的企业性质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进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
-
5、这一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战,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控制华东、中原广大地区,直接威胁南京、上海,为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扫清障碍。《纽约时报》报道: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认为其有能力统一中国。这一战役解放的最大城市是( )A、沈阳 B、北平 C、徐州 D、南京
-
6、中国近代历史上某一政治运动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和官僚腐败。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该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依据题干分析该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突出作用是(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7、张謇在《张季子九录》中写道:“今日之中国,非振兴实业无以自强。”“我之志不在官,而在实业与教育。”其记述反映了他的政治抱负是( )A、民主共和 B、近代教育 C、实业救国 D、发展民生
-
8、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评价:此役“之败,非独兵不利、战不善,实乃政事之腐败、国势之衰微所致。”现代史学家陈旭麓评价:此役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幕,也是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集中体现。”史学家评价的“此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
9、《聊城县志》记载:山陕会馆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促进了聊城与山西、陕西的文化互动。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结合古代经济发展史推断山陕会馆最早可能建立于(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
10、农史学家王毓瑚:该著作“提倡实验和观察,体现了科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历史学家梁启超:该著作“不仅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还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体现了开放和创新精神。”史学家评价的“该著作”应该是(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11、《东京梦华录》(孟元老著):“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该史料加载的城市可能是( )A、唐代长安 B、宋代开封 C、元代大都 D、清代北京
-
12、《职官志》记载:政府中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才,如突厥人、波斯人、日本人等,担任官职或参与政务;《艺文志》记载: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如佛教、景教、祆教等外来宗教广泛传播:《风俗》记载:城内胡商云集,胡人开设的酒肆、商铺随处可见。据此分析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民族交融
-
13、《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田租定为‘三十税一’;统治者下诏鼓励农耕,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当时国家粮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料所反映时代应该是( )A、秦始皇时期 B、文景之治时期 C、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
14、学校社团在研究秦末农民大起义学习专题时,在史书中搜集了如下信息:“赭衣塞路”“力役三十倍于古”“失期皆斩”“天下苦秦久矣”。他们研究的是起义的( )A、背景 B、过程 C、精神 D、影响
-
15、《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时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橘,试诸壤土。”《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大夫窦犨提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商品交换市场的出现 C、金属货币的使用 D、户籍制度的改革
-
16、哪吒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封神演义》。近年来,以哪吒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哪吒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这反映了( )A、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B、社会价值观的不变 C、艺术形式的单一 D、人们想象力丰富
-
17、我国某早期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他们具有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混合特征。下列技术属于“该早期人类”掌握的是( )A、磨光钻孔技术 B、使用打制石器 C、以干栏式房屋居住 D、使用精美的磨制石器
-
18、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某班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的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历史人物
素材
研究角度
A
哥
伦
布
1492年8月,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10月登上了“美洲”大陆。由此,旧世界植物来到美洲,新世界可食用作物数量倍增。马、牛等牲畜为新世界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1558—1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带走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性命。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B
爱
迪
生
爱迪生在童年时只受过几个月的正规教育。他极具想象力,对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12岁时,他开始外出工作,当过火车服务生、电报员。爱迪生善于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运用到自己的发明中,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
生产力发展
C
玻
利
瓦
尔
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击败西班牙殖民者,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他主张拉美国家联合,提出“美洲联邦”构想,试图打破殖民体系对南美的控制。
——摘编自玛丽·阿拉纳《玻利瓦尔:美洲解放者》
民族解放
(1)、除上述各小组搜集的历史人物素材外,再为下列研究角度各举出一位世界历史上同类型的人物。生产力发展: 民族解放:
(2)、在A、B、C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说明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
19、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其发展情况折射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曲折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普遍认为修建铁路“贻害无穷”“万难允许”。但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等官员认为铁路是“利国利民之大端”“自强要策”。1895年,光绪帝正式下谕:“铁路为通商惠工要物,朝廷定议,必欲举行。”
——摘编自田永秀等《从“贻害无穷”到“民命国脉”——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
材料二
时间
铁路总里程
主要铁路干线
主要分布区域
1918年
约10000千米
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中东铁路、京张铁路等
华北
1939年
约21700千米
湘桂铁路、南满铁路、京奉铁路等
东北、华北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等
材料三 在河流水道条件不发达的北方,铁路的影响更为明显。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人口从1902年的1.6万增至1910年的16.5万,进出口贸易额达429万两。中东铁路开通后,哈尔滨集中了30多国领事馆和2000余家外资商行,发展为远东国际商埠。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39年我国铁路空间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解释。(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铁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20、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历史上其形象发生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以前,骆驼主要为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用于西域、中亚的商业活动。西汉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在陕西西安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骆驼俑。但当时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汉墓中出土的骆驼俑显得有些稚拙,往往没有装饰,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
——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等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骆驼俑。
北魏
唐朝
文物形象
文物说明
北魏前期,大同地区的墓葬受中原文化影响,出现随葬骆驼俑。迁都洛阳后,墓葬中的陪葬品大量增加,骆驼俑背部装饰内容逐渐复杂,出现驮载的筐子及货物。
唐墓中随葬的骆驼俑数量剧增,“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成为常见的骆驼俑形象。骆驼驮载物品更多,两边通常挂有货袋、丝束、织物、毛毯等。
材料三 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骆驼在商贸中的作用渐渐淡化,胡商俑及载货骆驼俑在墓葬中的数量越来越少。
——摘编自赵亚春《大同北魏墓葬出土骆驼俑及相关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原地区骆驼俑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形象的原因。(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北魏至唐朝时期骆驼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3)、结合三则材料,为这组材料拟定一个适当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