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千里之地尽是尸骨,百姓生活并不如意。下列两幅图片有何关联( )
A、秦朝人民修筑长城热情高涨 B、秦朝繁重徭役激化社会矛盾 C、秦朝刑法严酷激起民愤 D、起义胜利秦朝灭亡 -
2、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1978—2021年,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该遗址的宫殿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墓葬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当时的社会( )A、已经诞生封建王朝 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C、尚未兴起原始农业 D、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
3、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 )A、彩陶文化兴起 B、打制石器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兴起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五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六 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七 如图

材料八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九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2)、结合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4)、秦国的崛起与材料四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5)、材料五中的“秦王”指的是谁?(6)、依据材料六,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7)、上图反映了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8)、材料八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9)、材料九中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10)、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两位皇帝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
5、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A、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刘邦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统治的贵族起义
-
6、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
7、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起义爆发 D、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
8、“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这是《吕氏春秋》中一段记载,描述了传说时代的一名治水英雄的什么治水方法( )A、建堤坝 B、疏通壅塞 C、建水利工程 D、搬迁移民
-
9、
秦的崛起绝非偶然,七年级的同学以“秦崛起的原因”为主题,展开了以下探究。
材料一 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为修建该工程,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据材料一,归纳其修建成功的原因。材料二 商鞅说服了秦孝公,使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努力搞好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工商业、游手好闲而贫穷的人,把他全家罚作官奴隶。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理由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秦国崛起的因素。 -
10、
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某校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下面是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代表的内容。材料一所示制度演变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势力逐渐膨胀,就会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

图1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
(2)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将《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
(3)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这一制度有何隐患?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了秦朝的哪一政治制度?据材料三写出秦朝统治地方采用的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从西周到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
11、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王朝 B、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C、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D、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12、某小组在历史单元复习课上做汇报展示,下面是他们展示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是( )
(二)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四)百家争鸣
(五)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
13、《诗经》以纯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描写了先民的政治、农事、祭祀、狩猎、行役、战争、婚姻等社会生活场景。这说明《诗经》( )A、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B、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C、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D、保留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
14、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包括贵族子弟、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民……材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学思结合
-
1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所列举的战役中,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有( )
①长平之战②牧野之战③鄢陵之战④桂陵之战⑤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 -
16、“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材料所述史实发生在(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
17、它位于今河南安阳,是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和墓葬区。“它”是哪一都城的遗址( )A、朝歌 B、殷 C、镐京 D、毫
-
18、以下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61号墓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70号墓是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钺);10号墓有陶器、石器、玉器、象牙器等共289件。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
-
19、下图为某一远古人类生活想象图。其中图中下边有一妇女手持骨针正在缝制衣服,人们有了爱美观念…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兴起。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科学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材料二 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各华商店门前,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工人自发行动起来,上海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罢工……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材料三 “九秩惊回首,镶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湖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主力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相关会议的召开有何标志性意义?(4)、综上所述,谈谈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