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维新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有利于实力增强 B、保持了民族独立 C、保留了封建残余 D、有利于社会进步
  • 2、“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体现了明治维新中哪一项改革措施(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富国强兵
  • 3、到1899年时,日本已获得对其国土上所有外国人的法定裁判权,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这得益于(   )
    A、日本大化改新的成效 B、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C、西方国家的扶植和支持 D、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 4、1948—1984年,美国曾开展过四次“美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总统”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林肯。这是因为林肯(     )

    ①领导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

    ②废除了黑奴制度,使黑人获得了自由

    ③勇于创新,实施新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

    ④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下列历史人物中,能够按照“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组合在一起的是

    ①华盛顿   ②拿破仑   ③玻利瓦尔       ④章西女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6、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史实是(     )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7、十七、十八世纪,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意义有(     )

    ①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赢得了国家民族独立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8、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主要说明(     )
    A、资产阶级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D、新旧制度交替需要长期斗争
  • 9、19世纪初一位的诗人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法国人在意大利土地上所流的每一滴鲜血的价值;但是看到拿破仑军队的离去,我有说不出的喜悦。”下列能体现这种“价值”的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 10、《独立宣言》指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哪些主张?(     )

    ①天赋人权   ②自由平等   ③主权在民   ④三权分立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1、下图是小明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制作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番号与内容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行政权 ②——立法权 ③——司法权 B、①——立法权 ②——行政权 ③——司法权 C、①——行政权 ②——司法权 ③——立法权 D、①——司法权 ②——立法权 ③——行政权
  • 12、假期去美国旅游的李小伟同学在美国小镇看到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坚守阵地,就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碑文中的“这儿”是指
    A、萨拉托加 B、约克镇 C、来克星顿 D、纽约
  • 13、“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对“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 B、权力重心在国王 C、议会权力受国王限制 D、议会是国家的象征
  • 14、历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最终确立(即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1640年新议会召开 B、1649年共和国建立 C、1688年光荣革命胜利 D、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
  • 15、物理科代表巧用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见下图:打开S1,闭合S、S2,L灯亮)。此国曾经颁布了(     )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 16、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图中的航线由麦哲伦舰队首先开辟的是

       

    A、 B、 C、 D、
  • 17、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等国处于转型时期,在意大利沿岸的某些城市,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     )
    A、雇佣关系的形成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租地农场的出现
  • 18、【秦朝的兴亡】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意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重,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次政治改革,请写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其对秦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 19、【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金属)以铸锄……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春秋时期青铜牛形牺尊

    材料二   老子的名片:

    人物:老子

    身份:道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材料三   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该工程“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开创了我国科学治水的先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例,请你从孔子与韩非子中任选一位,为其制作人物名片。

    人物:

    身份:

    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所体现的中国智慧。
  • 20、【早期国家到奴隶王朝】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材料二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A(制属度名)。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材料三   西周这种开国实行大规模的层层分封制度,不是一般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政体,可称为“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简称“分封制”。这种分封制政体,能够使一个力量弱小的国王得以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去统治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创举……但分封制最终导致了“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1)、说出材料一中两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
    (2)、阅读材料二,将歌谣A、B处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作者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976 977 978 979 9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