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下图描绘了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展开的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异常惨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 )
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A、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B、使英、法、俄最终结成了三国同盟 C、直接导致了德国战败,一战结束 D、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 -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在战争爆发后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这一事件最能说明一战的( )A、性质 B、导火索 C、根本原因 D、转折点
-
3、民国五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皆联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文章中“击死奥大利之男女两青年”所指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A、来克星顿 B、萨拉热窝 C、彼得格勒 D、慕尼黑
-
4、“这个热血青年当场被警察逮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进行的暗杀活动并不能动摇帝国主义的统治,却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与这段话相关的影片是( )A、《罗马帝国沦亡录》 B、《巴黎公社小英雄》 C、《萨拉热窝事件》 D、《血战台儿庄》
-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这里的“火药桶”是指欧洲的( )A、巴尔干地区 B、塞尔维亚 C、德国 D、奥匈帝国
-
6、下表数据可用于研究( )
四国建造新军舰的费用(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1909年
1 108
452
176
1 018
1914年
1 888
1 177
1 310
1 032
A、新航路开辟动机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
7、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B、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C、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向美洲 D、世界贸易总额连年持续提高 -
8、观察下面“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1913年)”,组成“三国协约”的是(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④
-
9、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中,都有与原有的大国进行竞争的动力。到19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每个国家都在获取海外领土,也已开始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舰队补充自己的常备军。到1902年时,每个国家都已变成某个老牌大国的联盟伙伴。材料中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目标是( )A、成为军事霸主 B、建立地区新秩序 C、成为经济霸主 D、获得更多殖民地
-
10、1912年出版的《德国与下一次战争》中写道:“不用剑去冲击,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和无法解决的。”这里所指的德国的“政治任务”是( )A、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 B、组成三国同盟,扩军备战 C、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D、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厅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卞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材料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848年是马克思的“转折点”?举例说明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在革命道路选择上中俄两国有什么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
12、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代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读文献——倾听时代呼声】
在地狱里,教皇尼古拉三世像根木桩,倒插在岩石的夹缝中,双脚燃烧着火焰。但丁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因为你的贪婪使世风日下,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摘编自《神曲》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走近场景——见证时代变化】
【把握脉搏——绘制时代画卷】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经济全球化冷战世界贸易组织多极化趋势
(1)、思想引领时代发出变革的呼声。上面两则文献材料分别发出了怎样的时代呼声?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革命揭开时代变化的恢宏序章。上图场景反映的革命事件带来了怎样的时代变化?(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请根据以上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
13、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换:俄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下列理解恰当的是( )A、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B、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十月革命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D、俄国成为欧美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
-
14、有学者指出:“俄国革命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革命政党,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材料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胜利得益于( )A、革命者军事素养过硬 B、用先进理论进行指导 C、采取了正确作战计划 D、革命成员的团结协作
-
15、与图中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1917年
地点:首都彼得格勒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此诞生
A、俄国二月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英国宪章运动 -
16、【 解析内容与试题不相符 】
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鸣叫,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
17、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经济的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一场革命犹如火山爆发般不可避免。上述文字描述的是十月革命的( )A、目的 B、背景 C、影响 D、性质
-
18、“阿芙乐尔”在俄文中的意思是“晨光”或“朝霞”,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的女神,她唤醒人们,送走黑暗,迎来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迎来的“光明”是指(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第一国际成立 D、十月革命胜利
-
19、(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课上,两位同学就某一国际秩序进行了评价。
小红:“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埋下了更大的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
小明:“它暂时调整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不能维持长期的世界和平。”
材料二 1919年5月,《凡尔赛条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参加会议、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条约、减轻处罚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条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三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位同学是对哪一“国际秩序”的评价。(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针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诉求。(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条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有何不同之处?(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而日本利用一次大战的天赐良机,扩充了实力,对美、英构成威胁。限制日本扩张,维护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材料二 在决定召开会议后,美国休斯在与日本币原喜重郎的一次谈话中说道:“必须了解……人们普遍确信,从前德国在山东占有的东西都必须还给中国。”英国外交大臣寇松也曾说道:“中国可以被分割成势力范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它的前途也不在于要由日本来充当远东的霸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召开此次会议的真实意图及日本的命运。(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此“国际会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