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总有一些思想,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照亮我们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围绕)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 赏莫如厚(厚重)而信(诚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严厉)而必(做到)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保持其一贯性),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学派的思想主张(部分)
学派
主张
道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法家
法不阿贵(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局面”在历史上的名称。概括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给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治国建议?(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的主张。结合所学,判断其学派。(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谈谈你支持的学派并说明理由。 -
2、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七年级1班刘老师带领同学们以“寻找中华古老文明印记”为主题设计了一期闯关游戏板报。请你一起参与完成闯关任务吧!
任务一 【释读史料走近——早期国家】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贤与能……是谓大同(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今大道既隐(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为家(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是谓小康。
——摘编自《礼记·礼运篇》
任务二 【整理表格——了解先秦制度】
《周初分封略表》(部分)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鲁
姬姓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任务三 【以图说史——见证劳动变迁】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期。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费正清
任务四 【用脚步丈量历史——考察历史遗迹】
图1都江堰 图2秦长城遗址(内蒙古包头段)
请回答:
(1)、依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首领的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依据任务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并分析周天子进行分封的目的。(3)、依据任务三及所学,回答这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期”开始于哪一历史时期。如何理解“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4)、岁月流逝,历史永恒,中华文明依然闪烁着不朽的智慧之光。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你任选任务四中一项历史遗址向游客做以简单介绍。 -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秦汉时期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可归纳为(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4、下图反映了西汉王朝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刺史制度的建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中央集权制的创立
-
5、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选项中以“节俭”著称的古代帝王( )A、齐桓公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
-
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失去农作之业),而大饥懂(jī jǐn灾荒,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短缺)。凡米石五千(一石米要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
7、以下是小刚同学整理的某个朝代建立情况资料卡。据此判断,横线处应为( )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_______
A、阳城 B、镐京 C、长安 D、洛阳 -
8、蒲松龄少时数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于铜镇尺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史上与“破釜沉舟”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9、下图所示内容有利于( )A、国家政令的通行 B、商品贸易的发展 C、抵御匈奴的入侵 D、经济文化的交流
-
10、校园文化节期间,小刚同学在网上搜集到了如下一副楹联。该检联描述的是( )
上联:兼并韩,虎吞魏,破强赵,西灭楚,北平燕,东降齐。纵横捭阖筹长策一匡天下,真为千古第一帝。
下联:筑长城,修驰道,制兵马,统文字,通货币,规数量。文韬武略开拓出万世基业,堪称历代君王师。
A、周武王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汉文帝 -
11、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
12、下图是小刚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的内容应为( )A、尊王攘夷 B、诸侯争霸 C、楚汉之争 D、君主专制
-
13、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播影响广泛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的造字方式固定单一 -
14、若要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南安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我一路赶车来到古都安阳,脑海里翻涌着的是洹河堤埝上商王的迁徙,殷墟遗址上殷商巍峨的宫殿群……看那貌似符号一样的甲骨文,却把中华文明推进几百年。”歌谣中“商王的迁徙”指的是(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
15、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A、舜 B、禹 C、启 D、桀
-
16、“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长江流域 B、勤劳智慧,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建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17、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和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陶寺遗址对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最早起源是陶寺文化 B、考古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C、陶寺文化已经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文字 D、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
-
18、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等级秩序的确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
19、2023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他曾评价“____遗址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空格处应填入( )A、北京人 B、河姆渡 C、良渚 D、二里头
-
20、云南作为国内旅行的热门目的地,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这也说明了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比如云南有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该地方在( )A、大理 B、元谋 C、曲靖 D、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