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映唐朝盛世的诗词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2、“举人”“进士”“状元”“金榜”这些名词,是古代文人平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并为众人羡慕。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 3、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发明了“麻沸散”并创编了“五禽戏”。这位名医是(     )
    A、司马迁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 4、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时期,“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开明统治时期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 5、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规定所有度量衡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措施(     )
    A、导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D、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6、下图中的文物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龙骨”,龙骨上刻有符号,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我们把出土的商代和西周类似文物统称为(     )

    A、耒耜 B、青铜器 C、甲骨文 D、“夏历”
  • 7、在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
    A、人文始祖 B、民族英雄 C、“大禹” D、万世师表
  • 8、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加以管理......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未写成文字。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材料二:1688 年,资产阶级携手新贵族,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1689年颁布法律,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英国随之确立的政体更加民主,但该政体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

    材料三:美国独立后制定的这部法律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形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世界上很多国家产生了影响。它还明文规定保留种族歧视的条款,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1)、材料一中的“大多数人”指的是哪一部分公民?
    (2)、材料二中“宫廷政变”史称什么?“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始于哪一法律文件的颁布?该文献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哪一政体?
    (3)、材料三中评价的是哪一法律文献?它有什么历史地位?
  • 10、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 11、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 D、专制的加强
  • 12、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

    经济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 13、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 14、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于元代。据此可知(     )
    A、佛教深入人们的生活 B、艺术创作手法多样 C、历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雕塑艺术长期发展
  • 15、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 16、“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17、“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中国历史上哪一位皇帝的描述(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8、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9、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为主的是(       )
    A、“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20、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上一页 574 575 576 577 5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