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方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靠殖民掠夺奠定了其“起手优势”,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西方现代化的“共性”。正如英国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指出的,“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材料二   中国逐步开启现代化进程

    时期

    现代化进程

    清朝末期

    被动型现代化(现代化的开启)

    民国时期

    自主型现代化(局部现代化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面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1949-1978年奠基时期

    1978-2012年快速发展时期

    2012年至今走向成熟时期

    ——整理自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央视网2022年10月18日有关中共二十大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发展现代化的手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简要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西方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
  • 2、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杰出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8年,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他大学毕业后为《莱茵报》撰稿,思想逐渐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8年,他们完成了该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64年,马克思参与创建国际工人协会。1867年,他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国际工人运动的研究和指导,1883年于伦敦离世。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材料二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材料三   社会主义劳动模范人物(部分)

    王进喜

    (1923-1970)

    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石油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黄旭华

    (1926-2025)

    1958年开始,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为我国核潜艇的从无到有、跨越发展探索赶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船舶工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制作马克思革命活动的大事年表。由此指出马克思的奋斗目标。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列宁、斯大林对经济建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们为此进行的实践探索。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位劳动模范人物,谈谈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注意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杰出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 3、九年级同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材料。可知他们学习探究的主题是(     )

    章西女王

    玻利瓦尔

    甘地

    受到群众欢迎的纳赛尔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D、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 4、1942年1月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提出:“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该文件的签署背景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 5、从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材料说明(     )
    A、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 B、西欧城市兴起原因 C、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 D、工业化发展的过程
  • 6、2024年7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在展览中可以看到(     )
    A、象形文字泥板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C、《掷铁饼者》雕塑 D、《天方夜谭》文集
  • 7、到1957年底,一大批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8、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实业是“富强之大本”,提出轻工业以棉为纲,重工业以铁为纲的“棉铁主义”。他为此(     )
    A、创办汉阳铁厂 B、开办湖北织布局 C、创办大生纱厂 D、建成武汉钢铁基地
  • 9、史料多重印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两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史实是(     )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这些史实表明(     )
    A、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 11、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此檄文痛斥(     )
    A、清朝的腐败统治 B、军阀的割据混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民党反动统治
  • 12、从诗歌兴盛到词曲流行,再到小说的繁荣,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满足禁锢思想的需求 B、不断强化了中央集权 C、冲击天朝上国的心态 D、适应市民阶层的壮大
  • 13、明朝初年,吴江盛泽镇只是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到嘉靖年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丝绸重镇。盛泽镇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人口迅速增长 B、著名商帮出现 C、高产作物引进 D、商品经济发展
  • 14、他通过“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铁木真 D、忽必烈
  • 15、隋唐时期,这一制度将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
  • 16、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自胡人传入后逐步被汉人接受。这体现了(     )
    A、中外交往密切 B、政权更迭频繁 C、人口大量南迁 D、民族交流交融
  • 17、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这些举措(     )
    A、打击了匈奴的南下袭扰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 18、汉代桑弘羊说:“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他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百家争鸣 C、秦的暴政 D、前秦王猛改革
  • 19、距今约6500年至3000年的广西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了石器一千多件,炭化稻米三万多粒。据此可知,晓锦原始居民(     )
    A、学会了用火 B、有爱美意识 C、以采集为生 D、种植农作物
  •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公认始于蒸汽机的发明。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崛起,成为交通工具乃至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源,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是内燃机的燃料来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运用高科技武器进行过多次残酷较量。可以说,石油资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格局演变的重要推手。

    ——摘编自观察者网《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

    材料二   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如图)。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转。随着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实力越大的国家就越向中心接近,获取世界霸权。反之则向边缘移动,成为弱小国家,被强国霸凌。

    ——摘编自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和论据源自材料,逻辑清晰,结论高度升华)
    (2)、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过程,说明材料二中两种相反的运动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
    (4)、上述材料为当今国家治理或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之处?
上一页 528 529 530 531 5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