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九年级学生以“从文献看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邀请你参加。
    (1)、探究一

    【觉醒:文献中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

    文献

    作者

    年份

    内容

    时务报

    梁启超

    1896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通,通则久……开民智、兴学校,非变法不可。”

    民报

    孙中山

    1905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

    新青年

    陈独秀

    1919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①根据材料概括以上三位作者的核心主张。

    ②请分析为什么在戊戌变法之后短期内相继出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探究二

    【崛起:文献中的道路开辟与建设实践】

    文献

    作者

    年份

    内容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

    1919

    平心而论,马氏(马克思)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马氏的时代是一个最大的发见(现),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一个时代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也却不可抹煞他那时代的价值和特别的发见。

    毛泽东选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卷

    毛泽东

    1930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

    1982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①根据材料回答李大钊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历程中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②结合以上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历程,你认为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 2、2024年敦煌研究院用AI复原壁画与19世纪照相术记录埃及文物,这可以说明(  )
    A、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B、传统技艺已被完全取代 C、历史研究不再依赖实物 D、全球文明发展相互影响
  • 3、1945年4月25日,柏林战役期间,苏联红军战士与美军士兵在易北河会师,如图所示。这一场景说明(   )

    美苏两国军人在易北河大桥上握手

    A、美苏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B、欧洲战场已经完全解放 C、战后冷战格局初步形成 D、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 4、甘地称纺车“给我们带来自由”,是“印度赢得独立的武器”。纺车曾经作为国家独立的象征成为印度国旗的备选图案,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印度(  )

    A、重视发展传统农业 B、抵制英国经济侵略 C、纺织工业非常发达 D、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 5、《人类简史》指出“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殖民化浪潮 B、城市化进程彻底消除城乡差异 C、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变化 D、重商主义政策阻碍劳动力流动
  • 6、杰斐逊等人在起草《独立宣言》时,草稿中曾写有一条对当时英国国王的指控:“他滥用否决权,阻止任何力图禁止或限制这种令人厌增的贸易的立法,决心开放买卖人的市场。”后来他们基于某些现实考虑,遗憾地删除了这条指控。这一举措表明(  )
    A、起草人受到法国《人权宣言》的影响 B、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尚未莫定 C、争取独立是当时北美人民的主要诉求 D、这一遗憾后面由1787年宪法弥补
  • 7、《神曲》炼狱篇第16章伦巴第人马可:“你们活着的人,都把原因归诸天上的星辰,好像它们必然带动一切。其实,若真如此,则你们的自由意志将被摧毁……”材料反映作者(   )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探索宇宙运行规律 C、突破自然规律限制 D、否定教会神学权威
  • 8、《汉谟拉比法典》原刻于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的浮雕,下部为法典条文。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B、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C、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 9、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

    关注获取更多精品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 10、据《广州民国日报》记载:“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西关,骑楼廊下悬挂着绸缎庄的幌子与霓虹灯招牌交相辉映,茶楼里粤曲悠扬却混杂着留声机的西洋乐声,长衫老者与西装青年同坐一桌品茗。”这反映出当时广州(  )
    A、西方文化主导社会生活 B、地方本土特色被消除 C、新、旧并存的社会风貌 D、社会阶层壁垒被打破
  • 11、抗战时期,西安秦腔剧团改编《血战台儿庄》,重庆话剧界排演《放下你的鞭子》,这些文艺活动(  )
    A、推动地方戏曲全国传播 B、激发民众抗战爱国热情 C、促进全国文艺形式统一 D、体现戏剧表演技术革新
  • 12、《新安县志》记载1859年英国测量船非法进入大鹏湾,当地渔民自发驾船驱逐。该事件反映了(  )
    A、民众自发捍卫国家主权 B、政府积极维护海疆权益 C、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繁荣 D、洋务运动培育海权意识
  • 13、1637年,《天工开物》首次出版,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该书在欧美陆续传播,发行了十多个版本并享有巨大声誉。这说明(  )
    A、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B、政府重视理论创新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欧美重视技术发展
  • 14、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15、“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作者认为藩镇割据(  )
    A、促进国家强盛 B、有利经济发展 C、加强内外联系 D、造成社会动荡
  • 16、“秦、汉以降,祚(国运)不永(长久)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诈所以不长也。”作者认为郡县制(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证国家稳定 C、降低行政效率 D、不利王朝延续
  • 17、《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只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才能使事物的发展“生生不息”,否则,将会阻碍其发展,甚至陷入停滞状态。下列与该观点相近的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重而道远 B、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C、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 18、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小明在学习古今中外历史中,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材料一隋代修凿的大运河,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南达杭州,北通涿郡(今北京市),首尾相接,流经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5省,沟通长江、淮河、黄河、钱塘江和海河5大水系。加上陕西的广通渠,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南达太湖、钱塘江流域,形成全国的运河网。隋代大运河是在前代旧道的基础上,穿针引线,形成一气的。

    ——摘自刘行光编著《从都江堰到南水北调》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大运河特点。

    (2)、材料二读图,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图二: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简述两大水利工程修建的时代背景和共同作用。

    (3)、材料三: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众多的人口仍然让我国成为了严重缺水的国家,尤其是在北方的部分城市,缺水的现象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水利专家们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后,终于在2002年底,在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了。它的建成是为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缺水的问题,提高南方水资源的利用率。

    ——摘自刘行光编著《从都江堰到南水北调》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古今中外的水利工程建设,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抄材料。)

  • 19、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方向、道路与命运”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有关任务。
    (1)、材料一【挽救民族危亡】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主张

    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为了实现救国方案,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中国社会产生哪些共同的影响?

    (2)、材料二【走向民族独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摘自《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简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

    (3)、材料三【致力民族富强】

    《1978-202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4

    1990年

    7621.1

    686

    2000年

    24915.8

    2282

    2010年

    67763.1

    6272

    2020年

    137782.2

    17131

    2023年

    158507.2

    21691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表格中1978年到2023年两组数据变化的共同趋势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 20、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尼克松说的“欧洲自己的力量”指的是(   )
    A、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建立跨国性质的欧洲联盟 D、与美国结成战略伙伴
上一页 482 483 484 485 4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