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以下主题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主题

    史实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开国大典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宝成铁路的修建、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二大的召开、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

    D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九二共识的提出、中美建交

    A、A B、B C、C D、D
  • 3、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时代的“声音指纹”,镌刻着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以下歌曲内容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红军长征 B、“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抗日战争 C、“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川藏公路建成 D、“1997年,我深情地呼唤你”——澳门回归
  • 4、学习历史,看图识图很重要。如图的船位于嘉兴南湖。下列评述与所给图片相关的是(     )

    A、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 5、“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此说法,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6、小米的太爷爷是北京人,他生于1856年,卒于1918年,他这一生可能经历过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火烧圆明园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剪掉了长辫子     ⑤五四运动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 7、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并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B、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C、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形成新的民族一回族 D、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8、2025年的春节不同寻常,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节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时光的刻度,更是千年文明的活态传承。回溯这份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盛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巅峰,始终是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节点。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
    A、屈原创作的新体诗歌“楚辞” B、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 C、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D、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
  • 9、

    综合探究。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贸易空间与地理发现】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欧国家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贸易变化与工业革命】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贸易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继英国之后,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发生的“一些新变化”。结合所学,列举交通领域促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创新发明一例。

    【贸易霸权与世界大战】

    材料三   1900—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时间

    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

    1900—1913年

    3.7

    1913—1929年

    0.7

    1929—1938年

    -1.2

    1938—1948年

    0.0

    ——摘编自《国际贸易概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贸易摩擦与大国博弈】

    材料四   贸易战争的阴影笼罩了中美乃至全球,引发多方力量相互博弈,必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目前这种局面是新兴制造业大国崛起道路上必经的考验,既然无法避免,只能从容应对。

    ——摘编自《国际贸易战六百年》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今天的贸易战争?
  • 10、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乃立国之本,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简表

    朝代

    手工业部门

    典型成就/现象

    汉代

    冶铁、纺织

    长安东市“工匠千室”,官营作坊为主。

    宋代

    制瓷、造船

    景德镇民窑达300座,广州船坞可造万石船。

    明代中后期

    丝织业、棉纺织业

    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松江布“衣被天下”。

    (2)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4)从以上三则材料的关系入手,自拟一个论题,并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说明。

  •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B、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C、1921年,苏俄实施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D、1933年,罗斯福宣布开始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12、梳理线索、厘清联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对以下事件之间联系理解正确的是(     )

    A、①为②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B、①与③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 C、②为④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D、③与④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 13、元人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     )
    A、导致地方权力失控 B、出现反制中央现象 C、制约地方行政权力 D、实现初步民主决策
  • 14、观察分析下图,此柱状对比图反映了西汉初期存在着的问题是(     )

    A、经济问题 B、边疆问题 C、税收问题 D、王国问题
  • 15、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下列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     )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甘肃泰安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

    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
  • 16、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政策与科技的创新,中国智慧始终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

    以“中国智慧影响世界”为主题,自拟题目,选择至少两个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60字以内)

  • 17、

    纵观人类文明史,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始终呈现动态交织的互动关系。

    材料一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春秋晚期牺尊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材料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结盟成为资本主义各大国壮大实力和声威的主要手段,经过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列举该时期两个典型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的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摘编自张连起《壮阔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蜕变》

    (3)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 18、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史实,这些内容可以说明(     )

    时间

    事件

    1942年1月

    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1945年8月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A、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B、国际合作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C、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 D、苏联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 19、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B、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 C、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具有进步性
  • 20、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沿海和内地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搬迁到民族地区;1978年以来,又优先安排了新疆塔里木油田、内蒙古大型煤电基地等大批重大工程项目。这反映出我国(     )
    A、推进民族区域自治 B、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C、注重民族文化传承 D、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上一页 393 394 395 396 3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