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图片,是某博物馆以组图的形式呈现的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

    组图①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1956 年 1 月 15 日,在北京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主席献报喜信

    组图②

    王进喜日记

    雷锋

    邓稼先

    请从①②组图中任选其中一组,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 80~120 的小短文。 

    (要求:1.明确所选组图;2.自拟标题;3.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史论结合。)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952 年到 1956 年公私经济比例发生什么变化?这一所有制成分在变化过程中,我国有何独特创新的做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 1957 年、1984 年和 1993 年三个GDP 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 3、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   )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 4、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地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等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开放五口通商 B、创办经济特区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6、1979 年 10 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 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经济特区的建立
  • 7、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在一篇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去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 系列问题。”这段讲话强调的是(   )
    A、冲破“左”的思想束缚 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 8、 下列茶缸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定做并流传至今的生活用品,其中定做于文革时期的是(   )
    A、 B、 C、 D、
  • 9、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三大改造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文化大革命”开始
  • 10、1961 年 1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 1961 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北约华约对峙局面出现 B、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C、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11、下列选项中,与下图现象有关的是(   )

    A、中共八大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 12、下列事件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A、恢复发展经济 B、解放生产力 C、巩固新生政权 D、抵抗外来侵略
  • 13、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 14、《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结果
  • 15、2021 年清明节前,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向全国发起“为烈士寻亲,帮英雄‘回家’”的活动。根据下图资料判断,该英雄牺牲地应在(   )

    许玉忠,男,河北省青县人,1921年生,1951年5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副班长。

    A、中国 B、朝鲜 C、美国 D、日本
  • 16、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一五计划”的实施
  • 17、建国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 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ān)粑和园根(食用植物)摆在路上供人民 解放军食用。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   )
    A、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8、理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以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

    A、开天辟地 B、井冈烽火 C、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

    “机”

    18世纪末法国旧制度危机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危机

    1861年农奴制改革

    黑船事件

    明治维新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美国实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面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德国分别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二   危机总是短暂的、相对的,发展才是长久的、永恒的。以辩证眼光看待危机,危与机同时并存相互转换。克服了危即是机,化危机为机遇,把坏事变好事,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摘编自央广网《从“危”与“机”的辩证法中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一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培根《新工具》

    (1)根据材料一,任选其中提到的两项中国发明,分别说说其产生的世界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

            

                   图一 瓦特和蒸汽机                           图二 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

    ——图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现代新质生产力】

    材料三   传统生产力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力,主要指在农业经济时代形成和积累的生产力。新兴生产力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创造的新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平台。

    ——摘编自乔榛等《生产力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地位与功能》

    (3)请你为我国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的建议。

上一页 540 541 542 543 5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