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显著的现象乃是以国族生存与荣辱为号召,包藏野心的领袖们在许多国家借民心的怨恨与愤怒,集中权力于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带领群众让国家走上奴役、战争与毁灭之旅。”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
2、一战后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起了雅尔塔体系。这两个国际体系( )A、都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B、都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C、都有避免战争的有效机制 D、都标志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
-
3、下图是一张美国的宣传海报,图上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这张海报发表的时间应该是( )A、1939年9月 B、1940年4月 C、1941年 12月 D、1942年 1月
-
4、1929—1933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手段。下列史实与解决和应对经济大危机没有关联的是 ( )A、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B、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C、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D、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
5、这场危机开始于美国的金融业,很快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面对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使美国走出了困境;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最终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据此判断当时的时代特征应是 ( )A、法西斯侵略扩张 B、国家干预经济 C、危机与应对 D、冷战与对峙
-
6、小夏同学围绕“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这一主题按阶段特征绘制了下面示意图,其中▲处应填写( )A、太平天国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纳米比亚独立 D、古巴改革
-
7、“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0千米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材料中“苏联人的创造”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
8、《列宁全集》指出,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实行国家调节。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路 B、列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势明显 D、列宁主张采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经济
-
9、抓关键词有助于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攻占冬宫”“苏维埃政权”“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等关键词可用于学习 ( )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
10、有学者这样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这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了人民的反战运动 C、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D、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
11、《向日葵》是美术大师梵高的代表作。该幅作品是画家用生命的热情做色彩构建而成的,画面中刚劲有力的花瓣、每一笔坚实明确的色块,都体现着生命的尊严和阳光的绚丽。欣赏这幅名画,能感受到 ( )A、神圣、刻板而气派 B、热情、灿烂而温暖 C、对称、匀整而准确 D、抽象、简略而现代
-
12、下表节选自某位科学家的考察日记,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这位科学家是( )
1835年 10月 9日
我们向岛的内地进发……高处,空气越发的湿润起来……树上,雀鸟利用他们灵巧、锐利的喙完成捕食工作,它们的身形相似,但鸟喙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让我产生出一种猜想:物种间的差别是否是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演变的呢?
A、牛顿 B、达尔文 C、诺贝尔 D、莱特兄弟 -
13、下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A、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农业迅速衰落 C、城乡差别缩小 D、贫富分化加剧
-
14、下图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究其原因是 ( )
洛克菲勒疯狂并购其他公司A、环境污染严重 B、生产组织革新 C、城市规模扩大 D、阶级矛盾尖锐 -
15、1808年5月,拿破仑强迫西班牙国王逊位,6月宣布为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国王,由此触发了西属拉美殖民地脱离西班牙运动。这反映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拉丁美洲经济发展 B、西班牙国王的逊位 C、拿破仑侵占西班牙 D、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
16、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扎尔夫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以下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第一国际建立 D、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
17、历史课上,同学们就下面这则材料产生了争论。依据实证原则,观点最合理的一组是( )
城市时期
伦敦
巴黎
柏林
19世纪初
近 100万人
近55万人
约17万人
19世纪 50年代
约236万人
约 100万人
约42万人
A、第一组:这不可信。城市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B、第二组:这应该是可信的。因为这些数据来源于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 C、第三组:这是确实的。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发展迅速 D、第四组:这不太可能。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集中于农村,城市规模并不大 -
18、陈乐民先生在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有过这样一段概述:这条脉络是这样来的,“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条线代表了也反映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条线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 )A、对专制王权的制约 B、对外来殖民侵略的抗争 C、对天赋权利的实践 D、对人类共同理想的思考
-
19、我们一般将史料划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表是研究史料的一些资料类型,该表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
资料类型
名称
漫画
《拿破仑》
法律
《拿破仑法典》(原稿)
论文
《试论拿破仑的功与过》
电影
《拿破仑帝国》
A、漫画 B、法律 C、论文 D、电影 -
20、同学们在学习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针对某历史文献的进步意义展开辩论。下面是双方辩手的部分观点。据此判断,该历史文献是 ( )
正方: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方:它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