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1世纪,人们秉承“绿色、共享、低碳”的生活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5哈尔滨亚冬会使用的餐具是由可降解塑料制成的,可降解塑料属于材料。
    (2)、低碳是减少“碳”排放,这里的“碳”是指(填化学式)。
    (3)、很多公共场所设有自动饮水机,可以提供直饮水,这种直饮水的生产过程是:普通自来水→高滤膜分离→活性炭→紫外线消毒→直饮水。活性炭起作用。
  • 2、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能够有效防止铁制品生锈,说明(填化学式)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2)、氯化钾注射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可以用来预防或治疗低钾血症;0.05%的医用高锰酸钾溶液是一种紫红色溶液,常用来消毒。

    ①标出氯化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②人体低钾需要输入氯化钾注射液,这里的氯化钾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③高锰酸钾溶液呈现紫红色,原因是溶液中存在(填离子符号)。

  • 3、 有一包粉末状固体,可能含有Na2CO3NaHCO3K2CO3KClFeSO4中的两种或多种,取一定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FeSO4 B、若反应后生成4.4gCO2气体,则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KCl C、若所取固体粉末的质量为13.7g,则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一定为4.4g D、若所取固体粉末的质量为13.8g,可推测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 4、 取一定量由MgO和Mg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进行一系列定量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反应过程中所有的物质都恰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取固体质量为4.0g B、步骤②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1.6g C、a的值为11.7 D、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 5、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2CO3溶液、稀盐酸、CaCl2溶液

    取样,两两混合,观察现象

    B

    检验某无色溶液中含有Mg2+

    取样,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

    D

    分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A、A B、B C、C D、D
  • 6、 把下列各组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搅拌后只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一组是(   )
    A、NaCl、CuSO4、KOH B、KNO3BaCl2NaOH C、K2CO3Na2SO4CaCl2 D、MgCl2KNO3BaCO3
  • 7、 下列生活中的情境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的一项是(   )

    选项

    生活情境

    相关的化学知识

    A

    未打开瓶盖的矿泉水,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瓶内壁会挂有许多气泡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燃着的火柴,若火柴头竖直向上放置,火柴会慢慢熄灭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C

    远距离输电架设的高压线,夏天会变长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

    小李发现种植的大豆叶片边缘发黄

    缺钾,需要施钾肥

    A、A B、B C、C D、D
  • 8、 下列对化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C、氧气具有可燃性,通常用作燃料 D、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 9、 二氧化氯(ClO2)是目前采用的一种新型、高效饮用水消毒剂,制备ClO2的原理是Cl2+2NaClO2=2ClO2+2X。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为NaClO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和种类均不变 C、ClO2是一种氧化物 D、ClO2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4
  • 10、 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元素符号“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氢元素的一个原子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11、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红光,放热,产生一种无色气体 B、将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负极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D、灼烧棉花和羊毛都会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 12、 为推进生态绥化的建设,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后,对部分垃圾进行深埋处理 B、提倡市民少开私家车,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为保护绥化的寒地黑土,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D、鼓励市民购物时多使用布袋或纸质购物袋,少使用塑料袋
  • 13、 化学实验要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B、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剩余药品一定要放回原瓶 C、玻璃仪器表面有划伤、产生裂纹时,不能使用 D、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用清水洗净,再放回滴瓶
  • 14、 绥化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传统项目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海伦市剪纸的裁剪 B、北林区草编的编织 C、绥棱县木雕的雕刻 D、肇东市小饼的烤熟
  • 15、向15g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中加入167g水充分溶解,再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6、剥开柑橘能闻到清香的气味,因为柑橘皮中含有芳樟醇(化学式为C10H18O)。请回答:
    (1)、芳樟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芳樟醇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3)、15.4g芳樟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g。
  • 17、同学们在学校大扫除活动中,发现使用洗涤剂洗的抹布更干净,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围绕洗涤剂的性质及变迁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谈古——古代洗涤剂“灰”

    查阅资料1:“灰”是植物秸秆燃烧后得到的草木灰,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占代利用灰汁洗浴、印染。

    【提出问题】灰汁是否显碱性?

    (1)、【实验探究1】第一小组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草木灰,加适量水浸泡并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①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草木灰汁显碱性
    (2)、任务二:论今——现代洗涤剂

    同学们调查发现所使用的洗涤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遇水后发生分解生成H2O2Na2CO3

    查阅资料2:溶液的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

    【提出问题】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显碱性,为什么通常选择Na2CO3用作洗涤剂的生产?

    【实验探究2】

    第二小组测定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分别是11和9,经多次验证后发现,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②(填“强”或“弱”)。

    (3)、【实验结论】碳酸钠用作洗涤剂的效果比碳酸氢钠好。

    【实验探究3】

    第三小组实验:如图

    实验

    现象

    立即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NaCl  猜想Ⅱ.NaCl、Na2CO3  猜想Ⅲ.③

    (4)、【探究过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实验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④猜想Ⅱ成立
    (5)、小利意外向2mL碳酸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儿有气泡产生,困惑中查阅到资料:HCl+Na2CO3=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 请同学们分析开始无明显现象是因为生成了⑥(填“化学式”)。
    (6)、【反思交流】小利和第三小组所用试剂种类和浓度均相同,但实验现象不同,主要原因与⑦有关。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对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了新的认知。
  • 18、化学反应常常伴随一些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某研究小组以“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为主题展开学习。

    (1)、实验一:取三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图1实验,该实验证明CO2H2O发生了反应是根据思维模型(填序号)。
    (2)、实验二:图2实验,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同时注入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用水作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3)、实验三:图3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装置,连接pH传感器测得该反应过程的数据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观察到溶液的pH由大于7变化至小于7,说明溶液中(填物质名称)消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4)、图2和图3实验是根据思维模型(填序号)证明了反应的发生。

    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明确了构建和利用模型认识物质变化规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 19、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 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最好选用装置(填字母)收集氧气。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若选择C装置作为该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点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4)、若用装置D收集氢气,氢气应从(填字母)端通入。
  • 20、根据下图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将二氧化碳沿器壁缓慢地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现象。
    (2)、图2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
    (3)、图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图4实验中左侧试管中的现象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