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A~E五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2)、A粒子的化学性质
    (3)、写出B粒子的符号
    (4)、C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5)、E粒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则m的值为
  • 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0

    3

    20

    18

    反应后的质量/g

    2

    x

    30

    26

    A、x=3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乙一定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4
  • 3、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

    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

    A

    鉴别氮气和氦气

    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B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

    取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C

    验证分子在受热时运动会加快

    向热水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D

    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向水中加入活性炭

    A、A B、B C、C D、D
  • 4、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液氧 B、空气 C、氧化铜 D、冰水混合物
  • 5、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杀菌消毒剂,已知ClO2O的化合价为2 , 则Cl的化合价为
    A、1 B、0 C、+2 D、+4
  • 6、金秋九月,全国多地水稻喜迎丰收,稻浪飘香。能闻到稻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 7、下列有关试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块状试剂 B、夹持试管 C、取用液体试剂 D、洗涤试管
  • 8、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检验项目的是
    A、CO2浓度 B、O2浓度 C、N2浓度 D、PM2.5浓度
  • 9、

    “Zn有灵犀”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无意中发现过氧化氢溶液和“84”消毒液以及氧化铜混合后均产生了大量气泡,有同学对此产生了疑惑——“84”消毒液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除了二氧化锰外是否有更好的催化剂呢?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究。

    【资料】①“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②“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产生氧气。

    ③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探究一:探究次氯酸钠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前导气管中已充满了水)

    【进行实验】

    (1)步骤Ⅰ: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填操作)。

    步骤Ⅱ: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25mL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步骤Ⅲ: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5次(每次5mL)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读出量筒中水的总体积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量筒中水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370

    x

    【讨论与分析】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数据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

    A. 第1次实验产生的气体为140mL
    B. 前两次实验产生气体的总体积为270mL
    C. 表格中x的值是370
    D. 第4、5次加入液体后几乎没有气体产生

    (3)小组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次氯酸钠中加入过氧化氢,次氯酸钠作________(填“反应物”或“催化剂”)。

    探究二:氧化铜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较。

    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分别将注射器内盛有的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快速注入试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气,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4)开始实验时要快速注入过氧化氢溶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实验中造成U型管内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6)通过图2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好,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7)请写出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 10、从空气中分离出的N2和O2均有重要作用。
    (1)、合成氨(NH3)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

    ①合成氨需要的氮气来自空气,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②已知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具有相同的气体体积,若要让氢气和氮气恰好完全反应,则需要氢气和氮气的体积比为。(合成氨的关键步骤为:N2+3H2 __2NH3

    ③根据表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填字母)。

    物质

    H2

    N2

    NH3

    沸点

    ﹣252℃

    ﹣195.8℃

    ﹣33.35℃

    A.﹣195.8℃≤t<﹣33.35℃

    B.﹣252℃≤t<﹣195.8℃

    C.﹣252℃≤t<﹣33.35℃

    ④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两种物质是(填化学式)。

    (2)、图中A﹣D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B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学性质比较活泼,A是一种淡黄色粉末与B反应后的产物,C是黑色固体,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ⅰ要在集气瓶预留一些水,目的是

    ②反应ⅱ只能在纯净的B中进行,它的符号表达式为

    ③在自然界中使反应ⅳ实现的过程可以是

  • 11、根据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
    (2)、若用B、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收集气体的时机是。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择用(填字母,下同)收集氧气。
    (3)、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用装置C而不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
    (4)、Y形管在不同的实验中作用各不相同(如图)。

    若实验室利用装置甲制备少量氧气,正确的操作是将(填“固体转移至液体”或“液体转移至固体”),若实验室利用装置乙制备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2、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请写出对应的化学符号。
    (1)、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体温计中的汞原子

    ③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④两个铵根离子

    (2)、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 , 硒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②在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的带领下,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氘和氚是制造氢弹的原料,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的条件下会聚合成一个氦核,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涉及的元素种类有三种

    B.氘、氚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C.氘和氚两种原子的质量相等

    ③如图3所示原子对应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铝元素的正下方,即同一族,与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则m的值为。金属铝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④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下列微观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该反应中的某个过程。生成过氧化氢的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13、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Zn有灵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时,从山区带回了一瓶浑浊的山泉水,同学们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①进行操作a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操作b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了其性,在实验室若要降低液体D的硬度可采用的操作是

    ②生活中可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净水操作,待净化的水应该从(填“a”或“b”)端通入。

    (2)、化学指导我们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世界。

    ①兴趣小组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如图1,该魔术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 ,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②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在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序号)。从图中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

  • 14、化学学习小组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简易供氧器中的固体药剂是A和B,A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它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分解出H2O2 , B是催化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装置是反应仓,乙装置是洗气仓 B、供氧器中的固体B一定是二氧化锰固体 C、甲中的水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乙中的水有除杂、降温的作用 D、设计供氧器需要综合考虑便捷、安全、环保等因素
  • 1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利用木炭代替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D、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使实验室制得的氧气干燥 B、用简易净水器使水变得清澈透明无异味 C、拉动活塞检查装置气密性 D、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17、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空气和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闻气味

    B

    二氧化碳和氮气

    通入澄清石灰水

    伸入燃着木条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加二氧化锰

    D

    铁丝和铜丝

    用磁铁吸引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 18、利用催化剂可清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2O B、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均不改变
  • 19、2020年12月17日,我国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1731克珍贵的月球土壤样品,经测得月球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这种元素是
    A、 B、 C、 D、
  • 20、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C、17g氨气大约含有6.02×1023个氨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D、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