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C微粒属于(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D微粒的化学符号是
    (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3)、图乙中与碳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为(写出其名称)。
  • 2、用化学用语填空。
    (1)、4个硫酸根离子
    (2)、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
    (3)、3个二氧化氮分子
    (4)、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
  •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一定量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 4、蜡烛在如图甲所示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瓶内只要有氧气蜡烛就可以燃烧 B、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D、燃烧过程中瓶内的水蒸气浓度会升高
  • 5、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 6、重庆享有“山水之城,美丽之都”美誉,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下列关于江水叙述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吸附江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B、长江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将长江水进行处理后得到的自来水属于硬水 D、过滤可以除去江水中所有杂质
  • 7、下列描述自然美景的成语所表达的情景与分子运动相关的是
    A、清香扑鼻 B、清风拂面 C、阳光明媚 D、微波荡漾
  • 8、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
    A、伸入燃着的木条 B、测密度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闻气味
  • 9、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读数

    B.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倾倒液体

    A、A B、B C、C D、D
  • 10、镁带在空气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镁带消失了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有白色粉末状固体生成
  • 11、每种物质的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氧气
  • 1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矿泉水,空气 B、冰水混合物,人体呼出的气体 C、二氧化碳,液氧 D、澄清石灰水,酒精
  • 13、下列用途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确定的是
    A、利用胆矾制取氢氧化铜 B、用氧气供给呼吸 C、用蜡烛照明 D、用石块雕刻成石像
  • 14、我国“天和”核心舱中气体组成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基本相同,则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氢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 15、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中有60多种有香味的物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桂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经检测发现,桂花中维生素CC6H8O6、锌、铁、镁、钙、钾的含量都很高。下列是某种桂花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营养成分

    维生素C(mg/100g)

    锌(mg/100g)

    铁(mg/100g)

    镁(mg/100g)

    钙(mg/100g)

    钾(mg/100g)

    含量

    400

    6.1

    18.8

    88

    306.7

    1087

    (1)、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物质
    (2)、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填化学用语)。
    (3)、某同学想通过食用桂花补充维生素C,需要食用多少该桂花才能补充1g维生素C?(写出计算过程)。
  • 16、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
    (1)、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他推测的依据是
    (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1),实验现象如图2。

    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填序号)。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3)、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4)、氢气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科学家利用铁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之后命名为氢气。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5)、1969年,科学家利用催化剂TiO2实现光分解水制氢气,同时生成氧气。通过这一变化可以推测出水的组成,理由是
    (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利用固态合金储氢装置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困难的问题。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填“大”或“小”)。
    (7)、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 17、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自来水的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1:

    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选填“Ⅰ”、“Ⅱ”或“Ⅲ”)。

    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X可能是

    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为了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的用水安全,便携净水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等自制一个如图2所示便携净水器。

    ①为了使净水效果更好,你觉得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②使用该净水器,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优点是

  • 18、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制备氧气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方程式:;工业上选择空气为原料制氧气的主要原因是
    (2)、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2,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N2O2(填“>”或“<”)。

  • 19、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装置示意图如图1,产生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两个注射器内的原始液面、电极长度要保持一致 C、0~3s内甲乙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和8s时的体积比不同,可能原因是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 D、检验a管产生的气体时,将注射器(内有剩余溶液)取出,顶端靠近带火星的小木条,推动活塞即可
  • 20、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空气的组成模型 B、物质构成模型 C、反应分类 D、地壳中元素分布图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