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一种利用赤泥(主要含Fe2O3)和煤矸石(主要含Al2O3SiO2及C)协同还原焙烧回收Fe、Al等元素的工艺环节如图所示。

    (1)、赤泥和煤矸石焙烧前进行粉碎的原因是
    (2)、“高温焙烧”中,C还原Fe2O3生成Fe的反应,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通N2的目的是
    (3)、“磁选分离”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赤泥-煤矸石质量比对还原焙烧产物中铁精矿产率以及铁品位值的影响如图所示。若煤矸石比例过高(如质量比2∶8),铁品位小幅下降,但铁精矿产率显著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5)、“酸浸室”中的化学方程式为。“操作1”的名称为
    (6)、该工艺的优点有(写一点)。
  • 2、“盐光互补”是一种将光伏发电与盐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复合产业模式。兴趣小组开展了与“盐光互补”模式相关的探究活动。
    (1)、原理:在盐池区域上架设光伏板如图所示,卤水在的照射下反射光线至组件背面,可额外提高发电效益,光伏组件的热效应能显著提高盐池温度,加快卤水蒸发,实现发电与制盐的共赢。

    (2)、产盐:光伏组件的热效应,使产盐过程无需经过蒸发池,大大提高了产盐效率,结晶池中剩余溶液是氯化钠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探究:某盐池的主要成分是NaCl,还可能有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两种。教师提供模拟结晶池中的晶体。

    【提出问题】晶体中的成分还有什么?

    【作出猜想】想1:Na2CO3       猜想2:Na2SO4             猜想3:

    【实验探究】取少量样品分别加入试管A、B中: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向A中加入适量水溶解,加入过量稀硫酸

    Na2CO3

    2

    向B中加入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Na2SO4

    【分析评价】有同学认为实验2结论不够严谨,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补充实验】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3

    向实验2反应后的B试管中滴加足量的

    猜想3成立

    (4)、交流:与单一产业相比,“盐光互补”产业模式的优点有(多选,填字母)。

    a.卤水液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提高了光伏发电量             

    b.增加盐池吸收的太阳辐射,提高产盐量

    c.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改善生态环境                           

    d.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 3、2024年4月,我国首次在神舟十八号问天舱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供鱼呼吸,鱼呼出的二氧化碳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1)O2的制取及性质

    ⅰ.制取O2

    小华欲制备氧气,实验桌上有下列仪器和胶皮管、棉花、火柴以及实验所需药品。

    若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还缺少一种仪器(填仪器名称):补全仪器后,小华要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仪器a、b、c、d、、k(填标号)。

    ⅱ.收集一瓶O2并进行性质检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填字母)

    a.剧烈燃烧

    b.生成黑色固体

    c.火星四射

    物质燃烧剧烈程度与有关

    (2)化学助力太空养鱼

    太空鱼缸水环境的二氧化碳相对匮乏不利金鱼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小华为太空鱼缸设计了二氧化碳补给器。

       

    ⅰ.二氧化碳补给器采用Na2CO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通过观察确定气体的流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ⅱ.小华测得鱼缸内溶液酸性增强(pH下降),原因是

    ⅲ.下表是设计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评价指标

    反应安全,可控,气体能直接排出

    气体能直接排出,但不可控制气流速率

    气体无法排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根据设计评价量表,你对小华设计的二氧化碳补给器评价是

  • 4、CO2去除系统是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再生系统,目前主要包括LiOH去除、固态胺吸附和分子筛吸附等方式。

    LiOH去除利用了LiOH与CO2反应生成Li2CO3和水来去除CO2 , 由于LiOH不可生,该方法目前多用于短期载人航天任务。固态胺能大量吸附CO2 , 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因此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分子筛中的吸附剂是沸石。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且能在高温条件下再生,因此多应用在多人、长期航天任务中。研究发现,CO2分压和温度对CO2吸附量有影响,如图1所示。水会影响沸石的吸附性能,通常需对沸石进行干燥处理。相同温度下,干燥时间对不同种类沸石CO2吸附量的影响如图2。

    科学家们会依据任务持续时间、成员人数及对应的消耗品、设备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CO2去除技术,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1)、目前航天器中的CO2去除技术有(写一种),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写出Li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分析图1,可得出结论的结论是。分析图2可知,同一温度下,干燥时间相同时,沸石A的CO2吸附量沸石B的CO2吸附量(填“<”或“>”)。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由于LiOH不可再生,因此不能用于载人航天任务 B、固态胺能大量吸附CO2 , 且可在真空条件下再生,可用于中长期载人航天任务 C、分子筛对CO2的吸附能力弱,且不可循环利用,多用于长期航天任务
  • 5、

    文物考古领域,化学知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Ⅰ.科技赋能文物发掘

    (1)在文物年代测定工作中,会用到一种特殊的碳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4。已知碳原子的质子数固定为6,那么该碳原子的中子数为

    Ⅱ.重现璀璨文明

    (2)“百炼钢,绕指柔”这句古语描述了金属材料性质的奇妙转变。生铁在炽热状态下,经过反复捶打处理,最终脱胎成为具有良好韧性的钢。在这一“百炼成钢”的过程中,金属材料的韧性(填“增强”或“减弱”)。
    (3)古代典籍记载:“炼锡之时,需用大型熔炉,投入数百斤锡砂,同时堆积数百斤木炭,通过鼓风设备鼓入空气,促使其熔化。”

    ①在炼锡的关键环节“点铅勾锡”中,加入铅后锡更容易熔化流出,这是因为形成了合金,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填“高”或“低”)。

    ②以锡砂(主要成分是SnO2)和木炭为原料炼锡,在高温环境下,二者发生反应生成金属锡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古代人们常用锡器来盛装酒水和茶水,但很少用其盛放酸性物质,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Ⅲ.文物的修复与守护

    (4)发掘出的一些珍贵文物,会被放置在充满氮气的保护箱中妥善保存。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
  • 6、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铁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B.探究燃烧条件之一“需要氧气”

    C.探究MnO2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A、A B、B C、C D、D
  • 7、鉴别、检验、除杂与分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除杂: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木炭

    C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D

    分离:CaO和CaCO3的混合物

    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A、A B、B C、C D、D
  • 8、催化剂可以促进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转化,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分子总数减少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有变化 D、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 9、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里,蕴含着诸多化学知识。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用竹炭包净化室内空气

    竹炭包具有吸附性

    B

    在野外点燃树枝生火

    树枝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用炉具清洁剂清洁厨房餐具

    NaOH能溶解油脂

    D

    用白醋去除衣物铁锈渍

    醋酸可与铁锈发生反应

    A、A B、B C、C D、D
  • 10、某实践小组同学将纸做的“圣诞树”插在底座上,倒上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溶液在纸树上快速蒸发,一段时间后看到纸树上有晶体生长,仿佛树木开花一样神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磷酸二氢钾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B、在农业上可以作复合肥 C、由25个原子构成 D、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
    (2)、实验室需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下列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A、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磷酸二氢钾固体质量为12.0g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磷酸二氢钾固体 C、溶解:将称量好的磷酸二氢钾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88mL水,搅拌至完全溶解 D、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残留有水的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3)、结合图表信息,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KH2PO4溶解度/g

    14.8

    22.6

    33.5

    50.1

    70.4

    83.5

    A、将磷酸二氢钾研碎可增大溶解度 B、20℃时饱和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2.6% C、同等操作条件下,冬天比夏天开“花”效果更好 D、“纸树开花”过程为蒸发结晶
  • 11、在5G技术开发上使用了氮化镓半导体材料,其性能优良。已知,镓的有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镓的性质与铝相似 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C、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氮化镓(GaN)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
  • 12、一定条件下,M、N、P、Q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没得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8.4

    1.2

    116.8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a

    121.6

    4.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1.2 , N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M与Q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7∶4 D、P与Q质量变化之比一定为1∶1
  •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打算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不需要标注的实验图标是
    A、护目镜 B、用电 C、排风 D、洗手
  • 14、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探测器支撑结构采用了特种不锈钢材料,以确保在地下700米深处的高压环境下稳定运行。特种不锈钢属于
    A、天然材料 B、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
  • 15、下列物质与臭氧、红磷、铁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A、干冰 B、液氮 C、空气 D、二氧化硫
  • 16、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A、He:表示氦气 B、CuO:表示氧化铜中铜的化合价为2+ C、碳酸钠的化学式:NaCO3 D、Fe2+表示铁离子
  • 17、下列科学家中研发了多种催化剂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是
    A、范旭东 B、徐寿 C、拉瓦锡 D、闵恩泽
  • 18、将 20g由NaCl和C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g溶液, 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所得沉淀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Na2CO3溶液的质量/g

    2 0

    4 0

    6 0

    8 0

    1 0 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4

    8

    x

    10

    10

    (1)x的值为        

    (2)求所加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画出产生沉淀与所加Na2CO3溶液质量关系的曲线图。

  • 19、钨(W)是一种重要的战略金属,用黑钨矿(主要含FeWO4))制得金属钨(W)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Na2WO4溶液为无色;H2WO4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WO3难溶于水。

    (1)、黑钨矿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将黑钨矿石碾成粉末,目的是
    (2)、FeWO4中W的化合价为+6由此可以判断FeWO4中Fe的化合价为
    (3)、压煮器中反应4Na2CO3+4FeWO4+R__4Na2WO4+2Fe2O3+4CO2R化学式为
    (4)、酸浸槽中通过操作a得到X溶液,该操作的名称是
    (5)、还原炉中,在高温条件下制得金属钨(W)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6)、金属钨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生活中常用金属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这是利用了钨的的性质。
  • 20、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方案】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往B实验后的废液中滴入酚酞,发现酚酞变红。

    【提出问题】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

    【作出猜想】

    (3)猜想一:可能是NaOH       

    猜想二:可能是Na2CO3

    猜想三:可能是NaOHCa(OH)2       

    猜想四:可能是

    【实验探究】

    (4)①上述猜想中一定是错误的;

    ②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结论】

    (5)分析乙图像得出,正确,加入稀盐酸开始并未产生气泡的原因是

    【拓展提高】

    (6)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
上一页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