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家长带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了爆炸.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猜想】(Ⅰ)含可燃性气体 CO;

    (Ⅱ)含可燃性气体CH4

    (Ⅲ)含可燃性气体 CO和CH4.

    (1)、【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 , 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备用.
    (2)、【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的洗气瓶

    /

    目的 是除 CO2 等 酸 性气体

    (2)

    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目的是除去

    将步骤(2)的气体导出点燃

    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

    ②用内壁粘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

    ①无水硫酸铜


    ②烧杯内壁变浑浊

    ①证明有 H2O生成

    ②证明有生成

    (3)、【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也有相同的现象.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的存在,其方法是
    (4)、【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 2、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组成,爆炸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NO3+S+3C__+N2+3CO2

    (1)、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属于空气主要成分的是.
    (2)、□中的物质由离子构成,阴离子的符号是.
    (3)、黑火药制作的烟花燃放时,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有 (固体和气体污染物,各填一种).
    (4)、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__2KNO2+O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生成24g 氧气需硝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 3、小明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他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他提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他提出的两种猜想是:

    .

    (2)、请选择其中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

    猜想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 4、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1)、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填化学式).
    (2)、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成光亮的红色,这是因为黑色物质发生了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 , 从而使酒精灯火焰熄灭.
  • 5、依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 N2 ,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 , 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 7、人们常在可燃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 8、取同一包火柴中的两根火柴分别点燃,点燃火柴后,火柴头竖直向上(如图①所示),火柴容易熄灭;火柴头向下(如图②所示),火柴容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②比①容易达到着火点 B、①比②的着火点高 C、①比②中火柴梗潮湿 D、①比②接触氧气少
  • 9、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一种酸
  • 10、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320~370

    700~750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不能丢在废纸篓里 D、红磷燃烧属于置换反应
  • 11、在教师的指导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生石灰适量、白磷过量、注射器中的水足量.实验过程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 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

    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 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小蜡烛很快熄灭的原因是.
    (2)、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步骤Ⅲ中,该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 , 观察现象.
  • 12、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新疆有大量的优质煤,有些煤暴露在地面,并发生自燃.据史料记载,有的煤矿从乾隆年间开始至今一直在燃烧,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国家组织了灭火队赴火区灭火.
    (1)、煤矿里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2)、最好采取____方法灭火(填字母).
    A、喷水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C、想办法升高煤的着火点 D、用沙土逐步覆盖
    (3)、如果用喷水的方法煤火更旺,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3、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 P 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 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 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
  • 14、小新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粉末.
    (1)、根据实验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是:

    .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

    【查阅资料】小光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

    物质

    MgO

    MgCl2

    Mg3N2

    Mg(NO3)2

    MgCO3

    Mg(OH)2

    颜色

    白色

    白色

    淡黄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氯化镁,原因是:                                .

    (4)、【提出猜想】分析资料,小光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
    (5)、【实验探究】小光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他的方案可能是:
    (6)、【实验结论】根据小光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15、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将小明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没有蘸水的棉花团燃烧,蘸有水的不燃烧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然燃烧

    (2)、【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 16、试一试:完成下列活动探究

    学校化学实验小组进行CO2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一瓶CO2气体,需要的仪器是图2中的(填字母).

    (2)、CO2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课本根据下列实验进行了探究:

    图3所示各实验中实验(填序号)可合并进行,使实验更加方便简捷.

    (3)、小强同学对以上实验进行了改进,巧妙地利用为“小纸人换衣服”的实验完成了活动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小纸人”两袖分别滴加稀醋酸

    袖子变红

    石蕊遇酸变红

    裤子上滴蒸馏水

    裤子不变色

    石蕊遇水不变色

     

    上衣变变红

    CO2 和 H2O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化学方程式为:

    将“小纸人”取出,用热宝加热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改进实验使反应的四个步骤在同学们熟悉的神奇的“小纸人”上依次进行,实验改进的优点是(写一点即可).

  •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该小组开展了如下活动:

    (1)、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

    作出假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可能含有 H2、CO、CO2.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探究水煤气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见图 2)并进行实验.

    请分析图2所示装置的实验原理,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仪器编号

    所盛试剂的名称

    试剂或装置的作用

    A

    B

    C

    D

    (2)、结果分析:实验证明水煤气中有 H2、CO、CO2.

    ①能证明CO2 存在的现象是:

    ②能证明CO存在的现象是:

    ③能证明 H2存在的现象是:.

    (3)、交流反思:同学们在反思实验结果时发现如图2所示实验存在的缺陷,请你分析造成此实验缺陷的原因: , 对此你提出的改进措施是:.
  • 18、为探究CO2和 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 实验现象为:                    ,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CO2 和 NaOH 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 19、如图装置可以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生成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杂质CO2 和 H2O.

    (1)、写出B装置玻璃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写出一种尾气处理方法:.
    (3)、若没有A 装置,则该实验不能达到检验气体生成物的目的,请说明原因:
  • 20、某校在做CO还原CuO实验时,各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套实验装置.

    请你从防止空气污染、节约能源的角度分析:最不理想的实验装置是 , 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是.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