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研制的铯原子钟每5400万年不差1秒。某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A、188 B、23 C、55 D、78
  • 2、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利用的是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B、图中所示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对,水银球应该插入液态水中 C、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a D、陶土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 3、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中改变灌溉方式,变漫灌为喷灌或滴灌,以节约用水 B、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位于世界前列 C、为了避免水体污染,农业上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验纯 B、倾倒液体 C、过滤 D、称量固体
  • 5、SO2与O2反应制备SO3是硫酸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 C、参加反应的SO2和O2的质量比为2:1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O2__ΔSO3
  • 6、N2H4(肼)和N2O4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之一。二者反应原理为:2N2H4+N2O4=3N2+4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个肼分子由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 B、肼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5% C、高于沸点肼会汽化,其分子体积会变大 D、参加反应的N2H4N2O4的分子个数比为2:1
  • 7、现代净水技术包括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反渗透膜、超滤膜等),这两种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盐类、微生物和有机物。方法如图所示:

    (1)、离子交换法图1所示,离子交换树脂中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是(填“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
    (2)、膜分离法如图2所示

    超滤膜(如图2-1)适用于在一定压力下通过膜表面的微孔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物质,类似于实验中的过滤;淡化膜技术(如图2-2),加压情况下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其它离子不能透过),工作效果相当于实验中的蒸馏操作,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超滤膜的孔径淡化膜的孔径(填“>”“=”或“<”)

  • 8、

    阿司匹林(C9H8O4)是一种用于解热镇痛的抗炎药。实验小组对无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

    取水杨酸和乙酸酐于烧瓶中,在不同温度下,采用500r/min的转速进行磁力搅拌(如图),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结晶,洗涤干燥,称量得到的阿司匹林的质量,并计算产率。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水杨酸的质量/g

    乙酸酐的体积/mL

    温度/℃

    反应时间/min

    产率/%

    3.5

    3.5

    85

    20

    63.73

    3.5

    3.5

    85

    25

    75.25

    3.5

    3.5

    85

    30

    45.64

    3.5

    2.4

    85

    25

    29.81

    3.5

    4.7

    85

    25

    58.77

    3.5

    3.5

    75

    25

    43.44

    3.5

    3.5

    95

    25

    19.93

    【解释与结论】

    (1)阿司匹林(C9H8O4)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①②③的目的是

    (3)得出“乙酸酐的体积对无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产率有影响”的结论,依据的一组实验是(填序号)。

    (4)依据表中数据分析,无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最佳实验条件是3.5g水杨酸、3.5mL乙酸酐、

    【反思与评价】

    (5)继续实验探究磁力搅拌转速对无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产率是否有影响,实验方案为:取3.5g水杨酸和3.5mL乙酸酐于烧瓶中,在85℃时,

    (6)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关于合成阿司匹林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9、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装置用过氧化氢分解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

    (1)、仪器a的名称:
    (2)、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化学兴趣小组设计V型管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为40 , 实验结束时量筒内剩余31.5mL水,该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填“偏大”或“偏小”)。

  • 10、中国天宫空间站三名航天员每日需要O22.4kg , 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制氧,是航天员安全可靠的供氧途径之一。向氧气发生器加入粉末状的铁粉和氯酸钠;点燃铁粉,铁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NaCIO3受热分解为NaC1O22 NaClO3Δ__2NaCl+3O2)。
    (1)、氯酸钠受热分解所需的能量来自于
    (2)、三名航天员4天所需O29.6kg , 则理论上至少需要加热分解NaC1O3的质量为多少?(写出完整过程计算)
  • 11、新型材料纳米级铁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铁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该工艺中用氮气做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性质;
    (2)、请补充完成上述制备工艺的化学方程式: H2+FeCl2__Fe+
    (3)、上述流程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12、谦谦同学利用如图1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在水电解器中加入Na2SO4的水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Na2SO4不参与反应),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所示:

    (1)、水电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水中加入Na2SO4溶液能增强导电性 B、电极N与电源正极相连 C、该过程中分子未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空隙 D、该实验能验证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3)、为证明水不是由“水元素”组成的,1785年,拉瓦锡在高温的条件下,用水蒸气与红热的铁粉反应,模拟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吹泡器吹出的气泡不断往上升,用燃着的木条去点气泡,发现气泡能被点燃,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过程中,吹泡器吹出的气泡不断往上升,说明
  • 13、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地壳元素含量 B、氢原子结构模型 C、物质分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N2O2CO2
  • 14、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雾 B、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 15、科学探究离不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加热液体 D、检查气密性
  • 1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图:

    (1)、“燃料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能。
    (2)、“电解水制氢”的文字表达式为
    (3)、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填“大”或“小”)。
    (4)、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写一点即可)。
  • 17、

    I.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模型建构的方法表示原子的结构。

    (1)下面图形中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先后顺序是(填字母序号)。

    Ⅱ.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结构的直观简洁的图形,体现了原子模型的精髓,如图是1-18号元素中某些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2)一定属于同一元素的两种微粒是(填序号)。

    (3)微粒①和②的化学性质(填“相似”或“不相似”)。

    (4)微粒③表示的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

    Ⅲ.一小组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该小组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

    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氯气(Cl2):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②石墨电极不参与反应

    【提出假设】

    (5)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

    【设计实验】

    该小组仍然用如上装置来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6)填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

    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轻微爆鸣声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反思与评价】

    (7)用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

  • 18、

    实验是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对以下实验进行分析作答。

    I.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已知:①浓氨水显碱性,易挥发;②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③氨气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

    (1)按照图1的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填序号)。

    A. 甲变红,乙、丙不变红B. 甲、乙变红,丙不变红
    C. 丙变红,甲、乙不变红D. 甲、乙、丙均变红

    (2)按照图2操作进行实验,B、C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对比课本实验,小红的改进实验还可得到的新结论是________。

    Ⅱ.爱护水资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某化学小组对学校附近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

    (4)取回水样,静置后过滤,小组同学的操作如图所示,则其缺少的仪器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5)实验过程中,小辉发现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

    A. 仪器不干净B.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C. 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D. 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6)学校附近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 加入明矾可使悬浮杂质沉降B. “沙滤”可去除大颗粒固体杂质
    C. “水槽”中的水为纯净物D. 上述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 19、如图为某钙片的商品标签。根据有关信息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Ca—40C—12O—16)

    XX儿童咀嚼片

    (50片装)

    [主要成分]碳酸钙、维生素D

    [功效]补钙

    [规格]2g/片

    每片中含:碳酸钙≥1.5g

    维生素D100IU

    [食用方法]嚼食:每日1片

    (1)、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某儿童按说明书服用该钙片,每天至少补充钙元素的质量为
  • 20、

    排放含磷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为除去废水中的磷,某小组开展下列研究。

    I.研究吸附剂的性能

    【实验1】为比较两种吸附剂的除磷性能,25℃时,分别取含磷浓度为7.5mg•L-1的两份等量含磷废水,将废水的pH均调至6,用两种吸附剂进行控制单一变量实验,结果如表(吸附量是指每克吸附剂吸附的废水中磷元素的质量)。

    实编号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吸附剂

    吸附剂质量/g

    废水的pH

    吸附时间/min

    吸附率(%)

    吸附量/(mg•g-1)

    A

    0.2

    6

    x

    75.7

    1.42

    B

    y

    6

    260

    98.1

    1.84

    (1)表中的x=________,y=________。

    Ⅱ.研究吸附剂的应用

    含磷废水的净化处理过程如图所示。

    (2)从实验数据判断,“吸附剂X”应选择吸附剂________(填“A”或“B”),除磷效果较好。

    (3)如下关于该含磷废水的净化处理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选项字母)。

    A. 含磷废水的“磷”指元素
    B. 沉降是大颗粒不溶性杂质受重力作用而下沉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 吸附剂X与活性炭吸附的成分相同
上一页 897 898 899 900 9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