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物质的量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指物质的质量 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量 D、摩尔是国际物理量之一
-
2、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将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OCO B、C+O2CO C、2C+O22 CO D、2C+O22 CO↑
-
4、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燃烧一定发光放热 D、任何物质燃烧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
5、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含有氧元素 B、都是含氧化合物 C、都可用来制氧气 D、都含有氧分子
-
6、一定能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操作是A、边升温边加压 B、边降温边加压 C、边升温边减压 D、边降温边减压
-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焦炭冶炼金属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铜用于制作导线
-
8、化学方程式为: , 则R的化学式为( )A、N2 B、NO C、NO2 D、N2H4
-
9、物质的命名与化学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氧化镁:MgO2 B、氦气:He C、硫酸铝:AlSO4 D、氯化铁:FeCl2
-
10、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A、氧气和液氧 B、双氧水和水 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 D、金刚石和石墨
-
11、Na2CO3中原子团的名称是A、三氧化碳 B、碳酸 C、碳酸根 D、碳氧根
-
1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 B、冰 C、植物油 D、蔗糖
-
13、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则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
-
14、硅是制成光伏电池的半导体材料,硅的元素符号是A、SI B、S C、Si D、Al
-
15、某化工厂生产氯化钡会放出有毒气体H2S,其水溶液呈酸性,所以可用NaOH溶液处理尾气H2S。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若该化工厂每天要处理34吨H2S,需消耗溶质NaOH多少吨?若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20%,则需要溶液质量为?(写出计算过程)
-
16、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难溶于水),工业上用铝土矿制取金属铝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已知:Al2O3+2NaOH=2NaAlO2+H2O。(1)、操作1中步骤名称为 , 滤液1中存在较多的阴离子是(填离子符号)。(2)、若步骤2中的滤液为NaHCO3溶液,写出步骤2发生的化学方程式。(3)、步骤3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Al(OH)3Al2O3+3R,则R的化学式为。步骤4化学方程式:2Al2O34Al+3O2↑,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为。(4)、已知含氧化铝80%的铝土矿255t,经上述反应后可制得金属铝质量为t(假设上述各步反应中,铝元素一共损失10%)。
-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验与探究】填写下列各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无明显现象
(1)要证明实验3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 , 无气泡产生。实验4: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硫酸中,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 , (填实验现象,下同),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现 , 此实验也可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实验5:在一只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该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请在实验5的基础上,仍然选用上述实验5中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
(2)图1为实验3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反应的实质是。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稀H2SO4与Ba(NO3)2溶液反应为例):
I.写出H2SO4与Ba(NO3)2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NO3)2=2HNO3+BaSO4↓
Ⅱ.把易溶于水、易解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
Ⅲ.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即得离子方程式:。
请根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出实验1中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结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生成,使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少,反应就能发生。
【拓展应用】将实验1、2、3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沉淀不倒入)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2。
(4)白色的沉淀A是。
(5)无色溶液B中除了含有Na+、 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离子是。
-
18、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b的名称:。(2)、用双氧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该反应制取氧气时,(填“能”或“不能”)用D装置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3)、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端进入(填“c”或“d”)。已知CO2在水中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故(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到二氧化碳。(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对所选发生装置要进行的改动是。若用E来收集氧气,收集完毕的操作顺序是(填写序号顺序)
①盖上玻璃片 ②正放在实验台上 ③取出集气瓶
(5)、B装置的优点是 ,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加少量水淹没长颈漏斗下端, , 从长颈漏斗中加水至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若一段时间后, , 则装置气密性好。(6)、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等体积两瓶CO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数据如图),然后换算出瓶内空气体积分数(O2占空气的体积按计算),最后推算得到实际收集的气体中CO2体积分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CO2体积分数为94.2% B、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含CO2气体较纯 C、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CO2体积分数约为87.5% D、排空气法收集CO2时,将燃着小木条置于瓶口熄灭,说明集气瓶中CO2含量为100% -
19、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2)、从宏观角度看,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3)、从微观角度看,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H2O和。(写出微粒的符号)(4)、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①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是。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
20、我国力争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 CO2排放,实现 CO2“零排放”。(1)、“碳”排放: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的加剧。减少 CO2排放,你能做的是(写一种做法)。(2)、“碳”吸收: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 CO2。
①绿色植物通过吸收 CO2。
②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生成(写名称)。
③风化的岩石如 CaCO3粉末可吸收空气中的 CO2和 H2O 转化为 Ca(HCO3)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碳”利用:超临界 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 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 CO2流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