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B、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C、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 3、下列是小强同学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B、用淬火后的钢针制钓鱼钩 C、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锁开启更灵活 D、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制取炭黑
  • 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 5、下列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浓酸或浓碱的试剂罐外应张贴的图标是
    A、腐蚀品 B、爆炸品 C、有毒品 D、自燃物品
  • 6、(1)已知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每个钠原子有11个质子,则每个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每个钠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 10-26 Kg,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7、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根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周期表可知:周期数(选填“>”、“<”或“=”)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氟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相似。

  • 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图1回答问题。

    (1)、实验室中通过乙制取氧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验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填“甲”“乙”或“丙”)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 , 再 , 以防止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4)、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它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本质区别是: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认真思考后,认为可选用图2装置进行收集氧气。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空气,那么进气口应是(填“a”或“b”)。
  • 9、“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现象

    (1)颗粒状石灰石加入稀盐酸

    (2)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10、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   
  • 11、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陆虞后火烧草料场 C、白玉为床,金作马 D、伐薪烧炭南山中
  • 12、古代中国炼铜工艺处于世界鼎盛地位,其中一种“经炉法”炼铜是现代炼铁工艺的启蒙。其主要宗理是利用二氧化碳产生一氧化碳,再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如图为该方法的模拟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图中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装入碳粉和氧化铜;③通入二氧化碳,使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④点燃a处和b处酒精喷灯和酒精灯;⑤实验结束后先熄灭火源,再持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冷却。

    (1)、实验分析:硬质玻璃管中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是能否根据c处现象判定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填“能”或“不能”)。从玻璃管进入c中的气体成分是。d装置的作用是
    (2)、若玻璃管中氧化铜的质量为Wg , 全部反应后,b处固体质量为Mg , c处混合物增加的质量为Ng , 则氧化铜中铜、氧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选择使用W、M、N等符号列式表示)。
  • 13、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丁是澄清石灰水的成分之一,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乙的名称为
    (2)、丙→丁反应的现象是
    (3)、若甲常温下是黑色固体,则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4)、关于甲以及甲→丙的反应,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甲可能是单质或氧化物 B、甲可能具有可燃性 C、戊→乙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甲→丙的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 14、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根据不同图示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若在此实验中,取用的红磷量不足,对实验结果(填“有”、“没有”)影响。
    (2)、图2为制取气体的两套装置,若想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上部与下部对接应选(填“b”或“c”)。
    (3)、下图是疏化氢(H2S)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下列课本实验均与水有关,请回答问题:

    (1)、以下对实验①中水沸腾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有_____(填标号)。
    A、水分子运动速率减小 B、水分子间隔变大
    (2)、实验②中粒状活性炭层的作用是
    (3)、实验③中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④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性质。
  • 16、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浓硫酸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分),实验完成后装置B增重10.8g,装置C增重13.2g。

       

    关于该气体的成分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该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②该气体可能只含H2和CH4;③该气体可能只含CO和CH4;④该气体可能只含CH4;⑤该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
  • 17、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乙实验既证明浓氨水易挥发,也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18、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下列有关对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的人均水量居世界第一 B、使用含磷洗衣粉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C、用煮沸的方法可降低水的硬度 D、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 1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处理废弃药品 C、吸取液体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0、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峰岩寺清澈的山泉水 B、古炮台遗址上的百年夯土 C、白城沙滩边清新的空气 D、试管里的冰水混合物
上一页 867 868 869 870 8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