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5H7N2O5)是传统中 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氢元素 B、一个三七素分子中含 19 个原子 C、三七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5:7 D、三七素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 2、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物质区分开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闻气味区分医用酒精和蒸馏水 C、观察颜色区别氧气和氢气 D、用澄清石灰水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C、用粗砂纸打磨后的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划痕处出现单质铜 D、将火柴横放入蜡烛燃烧的火焰,两秒后取出发现接触外焰部分的火柴变黑
  • 4、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液体

    B.加热液体

    C.连接仪器

    D.检查气密性

    A、A B、B C、C D、D
  • 6、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l- B、2C C、Mg D、H2O
  • 7、

    重庆育才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在制备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氯化铁粉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现有大量气泡生成,于是小明和同学们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氯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提出问题】氯化铜是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呢?

    【实验探究】

    定性实验:分别量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C的试管中。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1

    向试管A中加入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内

    带火星的小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未分解或分解速率较慢

    实验2

    向试管B中加入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5g氯化铁,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内

    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氯化铁______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实验3

    向试管C中加入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______氯化铜,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内

    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氯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实验1目的是

    (2)实验2的结论是氯化铁(选填“能”或“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3)实验3的操作中应填入的数据是

    (4)反思评价:如果要验证氯化铜是否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测定其是否发生改变。

    定量实验:分别取0.03g的二氧化锰粉末、氯化铁粉末、氯化铜粉末置于三个烧瓶中,各加入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三种物质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效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5)实验中用手触摸烧瓶有发热感觉,该反应是(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6)综上所述,相同条件下,上述三种物质中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果最好。

  • 8、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重温教材实验】

    (1)在进行图1实验时,弹簧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________(选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后,现象是________。

    (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选择试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填序号)。

    A. 所选试剂不是气体
    B. 在空气中反应时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C. 生成物无污染
    D. 生成物不是气体

    【深度实验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氧气没有剩余;

    猜想②:氧气有剩余。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

    步骤1: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

    步骤2: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3)图3是该小组同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含量变化的曲线图,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________(填序号)。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是猜想②正确。

    【拓展延伸】

    (4)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反应,生成磷酸H3PO4 , 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

    【反思评价】

    (5)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能否精确地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原因是什么?________。

  • 9、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或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AF装置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槽里的水变成紫红色,可能原因是;若收到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写一条即可)。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与B装置相比,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5)、常温下,实验室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液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则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择(填序号)作装置组合。
  • 10、下列是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选填“大”或“小”)。
    (2)、图2中,烧杯中的现象是 , 由此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填化学符号)。
    (3)、图3中,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此白烟是
  • 11、下图是初中教材中的三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丙中的水起防炸裂作用的是图(选填“甲”或“丙”)。
    (2)、图乙中木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3)、图丙中铁丝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4)、硫燃烧的产物(选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 12、探究物质性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实验现象,在描述现象时,需要注意区分“烟”、“雾”、“光”、“火焰”。
    (1)、“烟”: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雾”:蜡烛燃烧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元素。
    (3)、“光”: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该现象中镁条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13、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氦元素
    (2)、钾元素
    (3)、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产生的黑色固体是
    (4)、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变潮变软是因为空气中有
  • 14、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纵坐标可以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②纵坐标可以表示剩余固体的质量

    ③横坐标t表示反应时间

    abc三点对应的固体物质种类关系是b>c>a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1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时,则下列概念间属于交叉关系的是

    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B、缓慢氧化与氧化反应 C、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D、混合物与纯净物
  • 16、下列装置操作及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A、 B、 C、 D、
  • 17、实验室里区分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A、铜丝与铁丝——观察颜色 B、空气与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 C、氮气与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D、水与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适量二氧化锰
  • 18、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30mL , 倒入部分液体后,俯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5mL , 则倒入的液体的体积是
    A、大于15mL B、小于15mL C、等于15mL D、无法确定
  • 19、某同学欲用托盘天平称量25.3g食盐(1g以下用游码),发觉指针向右偏转,此时他应该
    A、减少砝码 B、添加砝码 C、减少食盐 D、添加食盐
  • 20、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下列实验不能实现的是

    A、气体从a端通入,可用于实验室收集氧气 B、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 C、要利用水将瓶内原有气体排除并收集,水应从a端注入 D、用该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b
上一页 853 854 855 856 8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