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钇(Y)在新能源和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钇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铝和锌之间,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物质
Y2O3
Y(OH)3
YCl3
Y2(CO3)3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难溶
易溶
难溶
A、Y能从MgCl2溶液中置换出Mg B、Y(OH)3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C、YCl3能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Y(OH)3 D、Y2(CO3)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YCl3 -
2、古籍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国志》中记载“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涉及燃燃烧条件中的提供可燃物 B、《吕氏春秋》中记载“金(铜单质)柔锡(锡单质)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金属的大 C、《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制取过程,“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涉及的实验过程是结晶
-
3、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图书馆着火时,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蒸发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蒸发皿中的溶液,避免液滴飞溅 D、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1%的硼酸溶液
-
4、以下劳动项目与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硝酸钠给植物施肥
硝酸钠属于氮肥
B
用天然气作燃料炒菜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O
C
用锡铅合金焊接金属而不用锡
锡铅合金的熔点比锡的熔点低
D
用6B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具有导电性能
A、A B、B C、C D、D -
5、如图是CO2转化为甲酸(HCOOH)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的化学式为H2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整个转化过程共涉及3种氧化物 D、反应中消耗
和生成
的物个数比为2:1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是二氧化碳 B、液态氦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C、净水过程中明矾能使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D、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
7、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酸锌中含有单质锌 B、葡萄糖酸锌由四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酸锌由49个原子构成 D、葡萄糖酸锌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
8、钛合金在航天、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下列关于钛的说法正确的是A、钛合金属于化合物 B、x=8 C、一个钛原子的质量为47.87 D、Ti2+的核外电子数为20
-
9、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蒸馏水不能导电
水分子中没有带电粒子
B
硫在氧气中燃烧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
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D
KMnO4溶液呈紫红色,KCl溶液呈无色
MnO在水溶液中呈紫红色
A、A B、B C、C D、D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活性炭脱色生产白糖 B、淀粉虽然没有甜味,但属于糖类 C、食物中的蛋白质能被人体直接用于生长发育 D、将固体试剂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
11、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塑料饮料瓶
B.大理石栏杆
C.羊绒毛衣
D.青铜大面具
A、A B、B C、C D、D -
12、由硫酸锌制备的各种含锌材料,可广泛应用在防腐、医学上、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 , 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以菱锌矿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碳酸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碳。“足量”视为“过量”。)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流程中所用的稀硫酸是用浓硫酸稀释而成,则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将缓缓注入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本小问选填“浓硫酸”或“水”)。(2)、“粉碎”的目的是。(3)、菱铁矿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4)、“转化”中加入过量锌粉,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三个,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①②③。(5)、“滤渣乙”的成分有。 -
13、
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作出猜想】
(1)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由此猜想反应后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性,还可能呈性。【实验验证】
(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无色酚酞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
【分析与思考】
(3)若溶液呈碱性,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填化学式)(4)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取样,加入石灰石,若观察到 ,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
14、兴趣小组为了比较二氧化锰和绿豆面对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效果,接下图左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倾斜锥形瓶使过氧化氢溶液与催化剂充分接触,用压强传感器记录瓶内气压的变化。第一次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进行实验,第二次用绿豆面作催化剂,采集图像如下图右。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B、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绿豆面好 C、ab段压强下降原因是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D、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后,二氧化锰催化产生的氧气质量比绿豆面多
-
15、某同学绘制了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转化①可通过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实现 B、转化②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C、转化③可通过铁与氧气、水的共同作用实现 D、转化④的实验现象可能是铁的表面覆盖一层白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
16、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和
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会减小
-
17、
“融雪剂”以氯化钙和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冬季道路、停车场、广场等场所的融雪和防冻。兴趣小组开展了对“融雪剂”的探究活动。
查阅材料:用铂丝蘸取某些金属化合物灼烧时含钠元素的火焰呈黄色、含钙元素的火焰呈砖红色。
Ⅰ.了解消除积雪的原理。
(1)“融雪剂”溶于水后可(填“降低”或“升高”)混合物的凝固点,从而防止雪水结冰。
Ⅱ.研究“融雪剂”成分。
某兴趣小组按上图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2)上述实验验证了样品中含有氯化钙,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同学们认为仅通过上述实验,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氯化钠,理由是。
Ⅲ.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4)【进行猜想】猜想一:;猜想二:氯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三:氯化钠和。
(5)【实验验证】兴趣小组继续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该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
猜想二成立
(6)【交流讨论】用食盐融雪可能会加速钢铁制品的锈蚀,请写出一种路边护栏(钢铁材质)的防锈方法。
-
18、
Ⅰ.CO2的产生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如图所示: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用D装置制取C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对比装置B和C,选择装置D作为发生装置,其突出优点是。
(3)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填“a”或“b”)端进入。
Ⅱ.CO2的吸收
(4)通过植树造林,利用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
(5)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如下图,部分装置已略去),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与时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6和8.3。
①AB段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主要有和(填离子符号)。
②BC段之间发生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能源成本一直是实现塑料可持续利用的“拦路虎”!中国科学家通过单核锰催化剂,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最终转化为甲醇(CH3OH),为实现“液态阳光”迈出了关键一步。甲醇具有燃烧清洁、温室气体排放少的特点,代替煤炭作为燃料,可助力中国完成碳中和目标。(1)、塑料属于(填“合成”或“复合”)材料。(2)、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3)、甲醇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 , 并(填“放出”或“吸收”)热量。用甲醇燃料代替煤炭作为燃料,可以减少的排放,助力中国完成碳中和目标。(4)、“液态阳光”的制备过程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5)、下列有关“液态阳光”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A、可应对化石燃料枯竭的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 B、其发展有助于实现塑料可持续利用 C、单核锰催化剂在加快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过程质量增加
-
20、《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铁一炉载土二干余斤.....或用木炭......扇炉风箱.....土化为铁。”“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炼成则钢。(1)、“木炭”除了作还原剂之外,还可为炼铁提供。(2)、若“土”为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写出炼铁时木炭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3)、“扇炉风箱”可以为炉内提供足够多的。(4)、“炒”钢时不断翻炒,是为了去除生铁中含有的 , 钢的抗腐蚀性能比纯铁(填“好”或“差”)。(5)、“炼成则钢”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