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定量研究出空气成分的化学家是(       )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冰雪融化②伐薪烧炭③清风徐来④葡萄酿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回答问题
    (1)、制作过滤器时,先正确折叠滤纸,如图,折叠的顺序为 , (填数字序号);再用水润湿滤纸,使叠好的滤纸与漏斗内壁 , 并使用玻璃棒轻轻按压。

    (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可以搅拌漏斗内液体,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B.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C.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是

    (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步骤正确的排序为

    ①固定仪器 ②检查气密性 ③从水中撤离导管 ④装药品 ⑤熄灭酒精灯 ⑥收集气体 ⑦点燃酒精灯;反应后,剩余的药品要。(填序号)

    A.直接倒入下水池     B.放回原瓶     C.放入指定容器

  • 4、图2为某钙片的商品标签,为测定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设钙片中其他物质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取20片钙片,进行如图1实验: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计算该品牌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5、

    在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气体产物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气体产物有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很好的吸收CO2气体。

    (做出猜想)

    猜想一:产物中只有CO;

    猜想二:产物中有CO、CO2

    (进行实验)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碳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气体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1)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C中玻璃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原气体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解释与结论)经过实验,同学们认为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

    (3)通过观察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验证原气体产物中一氧化碳的存在,则装置B中应选择的试剂是            

    A. 水B. 浓硫酸C. 足量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4)点燃C处的酒精喷灯之前,应先通入CO气体,防止________。

    (5)写出尾气处理的一种方法:________。

  • 6、实验室常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并探究气体的有关性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动植物呼吸、燃料燃烧、钢铁冶炼等都需要氧气,实验室利用C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控制反应速率,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入。
    (2)、图二装置可看到的现象是(填数字)处的石蕊试纸先变红,可验证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理性质是
    (3)、图三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的原因,某兴趣小组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活塞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C、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D、bc段压强基本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7、白铜是铜、镍(Ni)合金,某学习小组同学欲利用废弃的白铜回收铜、镍两种金属。
    (1)、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白铜中有铜、镍两种金属,则合金都至少含有两种金属 B、白铜的熔点比铜、镍的熔点低 C、白铜和纯铜相互刻画,纯铜表面留有划痕,说明纯铜比白铜的硬度更大 D、分别将白铜和青铜(铜、锡合金)加入AgNO3溶液中,都会析出银白色金属
    (2)、先向盛有等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且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镍粉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为绿色,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填“强”或“弱”)。

    查阅资料可知,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H2SO4=NiSO4+H2。

    (3)、接下来,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回收铜和镍。

       

    ①图中固体A是

    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只写一个)

    (4)、要验证Ni、Zn、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用下列各组药品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填字母)。
    A、Ni、Zn、Cu、稀盐酸 B、Zn、Cu、NiSO4溶液 C、Ni、Cu、ZnSO4溶液 D、Ni、ZnSO4溶液、CuSO4溶液
  • 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 4 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 3 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1)、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填“吸收”或“释放”)CO2

    ②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③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对比图 2 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固碳的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②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甲),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能。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碳封存是从大气中捕获、保护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操作是“碳捕集”,下图是一种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CO2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①捕捉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O2+2NaOH=X+H2O,X的化学式为。捕捉室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 NaOH溶液,其优点是

    ②操作I的目的是固液分离,名称是 , 反应②中高温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整个设计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一种即可)

  • 9、小明同学取镁、铝、锌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盛有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的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如图1,采集数据,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镁、铝、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相同气体是H2 B、铝对应的曲线是B,反应速率先慢后快,其主要原因是酸与铝的表面的氧化铝先反应 C、金属镁对应的气压变化曲线是A D、M点时参加反应的镁锌质量相等
  • 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C

    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

    取样,灼烧

    D

    鉴别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三种固体

    取样,分别溶解在水中,比较溶液温度变化

    A、A B、B C、C D、D
  •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铁钉生锈需要水

    B. 验证燃烧的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A、A B、B C、C D、D
  •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浪淘沙》中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以单质形式存在 B、《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锤锻成钢”,意为生铁经不断高温锻打成钢,降低了含碳量 D、《三国志》中记载的“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 13、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或空气)的原理可用于灭火,也可用于防止铁制品锈蚀 B、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乳化作用 C、O2、CO2气体由分子构成,则所有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氧化反应有热量放出,有热量产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 14、图甲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铝元素的相关信息都正确,图乙中B粒子可表示为Na1+ B、图甲中的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其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lO C、图乙的粒子中,A和C化学性质相似 D、图甲中的铝元素与图乙中的B和C都属于金属元素,且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
  • 15、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得到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①ZnCO3高温__ZnO+CO2↑,②C+2ZnO高温__2Zn+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C、反应②体现了C的还原性 D、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②是置换反应
  • 1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且溶质一定是固体 C、一定温度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可通过升高温度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 17、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

    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

    硫酸亚铁溶液与硫酸铜溶液颜色不同

    两种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不同

    C

    CO2无毒,CO有毒

    分子构成不同

    D

    金刚石很硬,石墨却很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 18、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用的天然气泄漏先开灯检查情况 B、篝火晚会架空木柴,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是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
  • 19、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所得氧气的质量和消耗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过氧化氢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比)。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20、

    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点燃A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 ,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刚开始预热时,B中立即有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3)C装置中出现的现象,说明有CO气体生成,证明该同学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反应放出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

    (5)此实验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如何改进?(具体措施)。

上一页 911 912 913 914 9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