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管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 B、实验推知燃烧只需要氧气 C、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T≤80℃ D、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
  • 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到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燃烧都属于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都很剧烈 C、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所以水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体积一定变大
  • 3、

    经调查,市场上有一种食品专用发热包。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而深受年轻人喜爱。下图为某食品发热包的标签,化学兴趣小组为解密发热包展开了探究活动。

    【产品名称】食品专用发热包

    【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粉、碳酸钠

    【净含量】50克

    【使用方法】撕开塑料袋后加常温水使用。

    【贮存方法】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

    【查阅资料】①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非常剧烈,温度瞬间上升并产生大量的氢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H2在加热条件下能还原金属氧化物;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任务一:探究发热包发热原理

    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在烧杯底部,加入200mL水至浸没。常温水加入后可看到有大量蒸汽冒出,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发烫,液体底部产生大量气泡。

    (1)甲同学认为热量来自于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乙同学认为发热包的热量还有其他来源。于是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分别取粉末5g放在小烧杯中,加入15mL水,用数字化实验获得如下曲线图:

    序号

    实验内容

    序号

    实验内容

    1

    5.0g发热包粉末+15mL

    5

    4.0g铝粉+1.0g碳酸钠+15mL

    2

    5.0g氧化钙+15mL

    6

    2.0g氧化钙+2.0g铝粉+1.0g碳酸钠+15mL

    3

    5.0g铝粉+15mL

    7

    2.5g铝粉+2.5g氢氧化钠+15mL

    4

    4.0g氧化钙+1.0g碳酸钠+15mL



    (2)分析下图可知,和水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发热包的效果,发热包主要热量来自于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任务二:探究发热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小组同学猜想气体中除水蒸气外,还可能含有其他气体。小组同学取少量发热包中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加入稀盐酸,并对产生气体展开进一步探究。

    【猜想与假设】

    (3)a.H2;b.;c.CO2H2的混合气体。

    【实验设计】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验证】

    (4)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D装置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E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证明猜想c正确。

    任务三:发热包使用后的处理办法

    (5)使用后的废液因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而显(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写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 4、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3)、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
    (4)、小明同学将装置BG进行连接,做了有关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通入氧气后,他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燃烧了,该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5)、小慧同学利用制取的氧气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H装置中发生反应生成的物质为(填化学式)。
  • 5、海水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某兴趣小组设计的综合利用海水的部分流程图如图。据图回答:

    (1)、海水制镁。步骤①制氢氧化镁选择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而不是向海水中直接加入石灰乳,原因是。操作a的名称是
    (2)、海水晒盐。将粗盐从海水中结晶出来的方法是

    通过步骤④除去粗盐溶液中含有的Mg2+SO42Ca2+等杂质离子,需要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量的Na2CO3溶液、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的目的是

    (3)、海水制碱。步骤⑥⑦是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步骤⑥中需要向NaCl饱和溶液中先后通入过量的氨气、二氧化碳。其中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该反应涉及种单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都不变。
    (2)、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物中的一种气体可供呼吸。利用图2中的电解水装置制取时,它会在管(填字母)中产生。

    (4)、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能实现(3)中气体的100%再生。在失重条件下制得该气体后,还需通过膜分离技术将其与H2O分离,原因是
  • 7、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一】Ⅰ.向滴加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边滴加边振荡,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pH=2

    Ⅱ.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测得上层清液的pH=12。继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如图2所示),试管③中无明显现象。

    (1)实验Ⅰ中,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试管①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除外)

    (2)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讨论】甲同学通过“试管③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盐酸不能与CuOH2发生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于是继续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二】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③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

    (3)实验探究二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有

    【结论】盐酸能与CuOH2发生反应。

  • 8、科技腾飞,化学助力。化学给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力量。
    (1)、嫦娥奔月——“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富含硅、铝、铁等,这里的“硅”“铝”“铁”指的是(填“原子”“离子”或“元素”)
    (2)、“祝融号”火星车上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该电池是将转化为电能。
    (3)、中国天宫空间站组装中所用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液氢(H2)、煤油两种物质作燃料。煤油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H2OCO2 , 由此可以推断煤油中一定含有元素。
    (4)、2023年9月6日,中国自主研制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成功发往马来西亚。氢气做能源有什么优点?。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离子

  • 9、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合成出淀粉,在全世界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过程某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合成淀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该技术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2)、请在图中丁位置画出对应的微观示意图。
    (3)、该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 , 该反应前后,(填“原子”或“分子”)的种类未发生改变。
  • 1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石墨       ②干冰       ③醋酸       ④肥皂水       ⑤碳酸氢钠

    (1)、可制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2)、可用于家庭中除水垢的是
    (3)、可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的是
    (4)、可用于生产发酵粉的是
    (5)、能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是
  • 11、掌握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关键,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铝元素
    (2)、二氧化硫分子
    (3)、2个氦原子
    (4)、氢氧根离子
    (5)、碳酸氢铵
  •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往稀硫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C、用两份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均相等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OHNH4NO3固体
  • 13、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

    B

    鉴别CO2O2N2三瓶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

    KCl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 14、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FeO2Fe2O3HClFeCl3 B、CaCO3CO2CaCO3 C、CO2CO2CO D、Na2CO3NaOHCO2Na2CO3
  •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1时,将2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 16、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所以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但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 1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 18、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反应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乙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先断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D、参加该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是1:4
  • 19、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小苏打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稀盐酸能与金属反应,可用于除铁锈 C、氢氧化钠显碱性,可用于制波尔多液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 20、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甲的质子数大于丙的质子数 C、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g D、氖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由其组成的单质化学式为Ne2
上一页 875 876 877 878 8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