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2、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分类投放垃圾 B、露天焚烧秸秆 C、积极植树造林 D、坚持绿色出行
  • 3、今年中国第8个航天日的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1)、载人航天:空间站返回舱的船舱由颗粒状的铝和碳化硅(SiC)复合而成。有关反应如下:SiO+CSiC+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碳化硅是由硅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未发生改变
    (2)、探月探火;中国首次发现月球存在一定数量甲烷(CH4)和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等资源,如图是一种设想的利用月球资源的流程图:

    ①FeTiO3的名称读作“钛酸亚铁”,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图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③根据流程图信息,写出CO和氢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4、如图所示,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试管中与固体充分接触.可以使U形管内的水面左高右低的液、固组合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硝酸铵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氯化钠
  • 5、

    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同学们在实验室欲配制50g上述溶液模拟选种。

    【配制溶液】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用量筒量取________mL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选用的量筒规格为________(选填“50”或“100”)mL;溶解过程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

    【问题交流】

    (3)配制过程,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

    (4)经检测,最后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烧杯中原来有水
    C.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模拟选种】

    经查阅资料可知:选种的原理是将种子放入16%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空瘪的种子由于密度小会漂浮在溶液表面,而籽粒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则沉入溶液底部。

    (5)相同条件下,有的同学尝试用质量分数为26%的氯化钠溶液模拟选种,发现与使用16%的氯化钠溶液相比,漂浮在溶液表面的种子数量________(填“变多”或“变少”)。

  • 6、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系列实验,下列相关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加水搅拌 B、倾倒出上层清液 C、检验酸碱性 D、测定pH
  • 7、如图所示为四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③是一种阴离子 C、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D、④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 8、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B、生成物丙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1 D、生成物丙中碳、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 9、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B、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用滤纸过滤不能除去天然水中溶解的矿物质 D、经过沉降、过滤、灭菌后的水是纯净物
  • 10、喜欢辛辣食物的同学有可能会胃酸过多,以下食物能缓解该症状的是
    A、苹果pH=3.4 B、萝卜pH=4.6 C、土豆pH=5.4 D、板栗pH=8.8
  • 11、下列实验设计、现象或评价均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证明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C.验证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装置

    现象或评价

    红磷换为蜡烛也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气球变大,说明MnO2的催化作用

    a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b管气体能燃烧

    40℃的烧杯中品红扩散更快

    A、A B、B C、C D、D
  • 12、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探究实验

    小组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用排水法测得集气瓶的容积为V1并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点燃红磷,迅速插入另一同等规格的干燥的集气瓶中,用橡胶塞密封。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为V2

    (1)实验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

    (2)由此可计算得出,该空气样本中氧气的含量为(用含有V1、V2的式子表示)。

    (3)实验中,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量数据(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红磷燃烧停止后立即打开弹簧夹,会导致进入集气瓶内水的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二)拓展实验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设计如图2所示装置探究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一:有氧气剩余;猜想二: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白磷不燃烧;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点燃。

    (4)激光笔的作用是

    (5)白磷在水中时用高能激光笔照射,未燃烧;被提出水面后用高能激光笔照射,被点燃,分析推测:白磷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结论】

    (6)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正确。

    (7)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

    【拓展延伸】

    (8)图3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在图3中(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 1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必备的化学素养。“筑梦”学习小组走进实验室制取气体并探究其性质和用途。请回答有关问题。

    (一)氧气的制取探究

    Ⅰ.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以及下列装置。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是。若用现有药品和装置B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若选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装置序号)。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装置序号)。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

    ①颜色   ②密度   ③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可燃性   ⑤能否与水反应

    Ⅱ.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

    (3)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 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

    (二)氧气的性质探究

    (4)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铁丝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单位体积的空间里(填“氧分子”或“氧元素”)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

  • 14、

    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追梦”小组同学以“探秘水世界”为主题进行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自制净水器

    该小组同学设计自制净水器装置如图所示。

    (1)小卵石和石英砂的主要作用是除去(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活性炭的作用是

    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

    【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2)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装置如图),b管产生的气体为(填化学式)。

    (3)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4)分析水的分解与合成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水是由组成的。

    【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5)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推导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 进而推算出结果。

    【模型构建】

    (6)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

  • 15、2021年1月,全球首辆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在中国问世。液氮在磁悬浮列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在−196℃时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氮的化学式为
    (2)、通过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液氮,是利用了氮气的(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用符号表达式可表示为
  • 16、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晶体,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为2KMnO4__K2MnO4+MnO2+O2。KMnO4溶液可用作消毒剂。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KMnO4 B、K2MnO4 C、MnO2 D、O2
    (2)、下列关于高锰酸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 B、高锰酸钾受热不易发生分解 C、高锰酸钾难溶于水 D、制氧气时高锰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
  • 17、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如图是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酸锌只含非金属元素 B、葡萄糖酸锌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每支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45.5mg D、葡萄糖酸锌中碳、氢、氧、锌元素质量比为12:22:14:1
  • 18、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对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产生质疑,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一:有氧气剩余;猜想二: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

    (2)红磷燃烧产物(P2O5)与瓶底的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H3P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猜想正确。

    (4)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选择(填“红磷”或“白磷”)更合适。

    【拓展延伸】

    (5)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在图2中(填字母序号)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段(用图2中字母表示)。

    【实验改进】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化学兴趣小组又对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3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3乙所示;

    ④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

    AO/mm

    AB/mm

    数据

    500.0

    104.5

    (6)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用百分数表示)。

    (7)实验步骤②中,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的目的是

    (8)实验步骤③中,若没有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会导致实验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 19、

    “圆梦”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制作叶脉书签”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实验小组按照以下流程开展了探究活动。

    请结合任务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水分别配制1%、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水的密度为1g/cm3)。

    (1)为完成实验,除药匙、烧杯、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细口瓶外,还须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2)配制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g。该同学用100mL量筒量取实验所用的蒸馏水,读数视线如图所示,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下________90mL(选填“>”“<”或“=”);若其他操作均正确,该同学所配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手触摸烧杯,感觉发烫,说明________。

    (4)若用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任务二】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Ⅰ: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树叶放入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Ⅱ: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5)实验Ⅰ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

    (6)通过实验Ⅰ、Ⅱ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1%、5minB. 5%、15minC. 10%、20minD. 10%、15min
  • 20、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必备的化学素养。“筑梦”学习小组走进实验室制取气体并探究其性质和用途。请回答有关问题。

    (一)氧气的制取探究

    Ⅰ.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现有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以及下列装置。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需考虑的因素是。若用现有药品和装置B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选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装置字母序号)。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装置字母序号)。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气体性质必须考虑的是(填序号)。

    ①颜色②密度③在水中的溶解情况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Ⅱ.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

    (3)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 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

    (二)氧气的性质探究

    (4)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丝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单位体积的空间里与铁原子接触的(填“氧分子”或“氧元素”)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

上一页 686 687 688 689 6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