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三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玻璃瓶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
    (3)、实验验证(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  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

    称量前需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③将橡皮塞取出一会儿后,再盖上,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 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

    (2)、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你认为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3)、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因此,如果是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 3、“史上最贵”的实验:

    【步骤Ⅰ】让金刚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收集生成的气体;

    【步骤Ⅱ】让足量镁条在步骤Ⅰ生成的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粉和白色的固体氧化物.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基本反应类型是.
    (2)、若金刚石质量为m1 , 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 , 则m1m2(填“<”“=”或“>”),理由为
  • 4、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 YₘOₙ(“Y”为“钇”元素的符号)、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煅烧结合而成(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1)、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由种元素组成,其中 Y呈价,YmOn的化学式是.
    (2)、在合成该高温超导物质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气态物质,该物质是.
  • 5、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发生如下反应: 2KMnO4+16HCl=2KCl+2MnCl2+5X+8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 X应是(     ).
    A、HClO B、ClO2 C、O2 D、Cl2
  • 6、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4.6g该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 5.4g水,据此判断,该物质(    ).
    A、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6:1 D、化学式为CH2O2
  • 7、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 8、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 10、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 CO2和1.8g H2O,另取3.2g 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 , 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C2H4 B、CH4O C、CH4 D、C2H4O
  • 11、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映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 12、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D、
  • 13、将一定量的乙醇(C2H5OH)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A、表中 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 14、对于化学反应:4P+5O2__ 2P2O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③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④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⑤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A、①②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 15、将含有15g A、10g B、9g C的粉末状混合物充分加热,发生化学反应后,A剩余3g,B增加到25g,C已消耗完,并有气体D放出.反应过程中,各物质质量变化的比值 A:B:C:D为(   ).
    A、5:4:3:2 B、4:5:3:2 C、3:2:4:5 D、2:3:5:4
  • 16、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为 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 ng. m 和n 的关系为:mn(填“<”“>”或“=”).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 x 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y g. x 和y的关系为:xy(填“<”“>”或“=”).
    (3)、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bg.a与b的关系为:ab(填“<”“>”或“=”).
    (4)、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利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 , 才能准确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 17、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该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 18、天平的平衡

    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各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然后按如图所示分别投入相同质量的锌带和镁带,待反应停止后,天平指针的可能指向是(    ).

    ①分度盘的左边  ②分度盘的中间  ③分度盘的右边

    A、仅① B、仅② C、①② D、②③
  • 19、某活动小组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氧气并进行探究活动.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是
    (2)、若用装置A、B、C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装置B中应盛放的是 , 导管口连接的顺序是.
    (3)、活动小组对(2)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产生兴趣.于是将收集到的一瓶氧气密封.

    【提出问题】这瓶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实验验证】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两套实验装置,用来测定该瓶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氮气环境下,将过量的铜粉分别装入干燥的硬质玻璃管和具支试管后,密封.用两支干燥的注射器从该瓶中抽取气体,分别按图2甲、乙所示连接,推拉注射器一段时间后,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反复推拉注射器至反应完全.

    ①甲装置比乙装置更合理,理由是.

    ②用甲装置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是.

    (4)、【反思交流】实验完毕,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应先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再读数.否则会使测得的实验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原因      是.
  • 20、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将氯酸钾加热至融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会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2)、在小明同学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第二方面的实验是要.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