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体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的分解,某同学为了研究 pH对胃蛋白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准备5支盛有等质量胃蛋白酶溶液但 pH各不相同的试管,在每支试管内加一块1cm3左右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的室温下,记录各试管内蛋白块消失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胃蛋白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2)、据表中数据推断,当pH约为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佳.(3)、请指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明显不足:(4)、请提出能使实验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的正确方法: -
2、某方便面面饼的营养成分表如图所示(其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指淀粉):(1)、表中“钠”是指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A、单质 B、分子 C、元素(2)、营养成分表中缺少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3)、油脂与糖类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原因是.(4)、针对网上流传的“能燃烧的面条不安全,是因为含有添加剂”的消息,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缺乏科学依据.
①面条是以面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面粉的主要成分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是可以燃烧的,淀粉充分燃烧的产物是;面粉燃烧过程中可闻到烧焦羽毛气味,是因为面粉中还含有的营养物质是.
②为避免面粉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生产过程可采取的措施有(填字母序号)
A.密封门窗,隔绝氧气 B.严禁吸烟,杜绝火源
C.轻拿轻放,减少粉尘扬起 D.提高面粉的着火点
③优质的面粉来自优良的小麦.为了提高生长期小麦的抗倒伏能力,需要施加肥.
-
3、请按“正确”或“不正确”填空:(1)、某同学认为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2)、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纤维和棉纤维:.(3)、有人认为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没有危害:.(4)、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采用加热的方法封口:.(5)、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多吃含有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1)、“山更绿”离不开绿色植物.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水和 , 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②酸雨不利于植物生长.煤燃烧产生的进入大气后可形成“硫酸型”酸雨.
(2)、“水更清”就得保护好水资源.①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工业废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
b.为保护好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天然水只要通过处理后变清即可饮用
d.为了改善水质,可向其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
②“赤潮”或“水华”主要是由于水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氧气,使鱼类等死亡.这里的营养元素主要指(写出一种即可).
(3)、“空气更清新”需要监测防治大气污染.①目前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有(填字母).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可吸入颗粒物 d.稀有气体
②硝酸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常含有 NO、NO2等有害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的化学式为.
-
5、下表中有六种人体必需的元素.
元素名称
钙 钠 钾 铁
元素名称
碘 氟
(1)、表中元素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中(填“酸”“碱”或“无机盐”).(2)、若将表中元素进行简单分类,则碘、氟属于元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其中碘的元素符号是.(3)、钙在人体中主要以羟基磷酸钙 的形式存在.其中 P 的化合价为.(4)、人体缺铁会引起 , 为保证铁的摄入量,可选择的食物有(填一种食物名称). -
6、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1)、衣:以下服装饰品中,主要由天然纤维制成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A、羊毛帽子 B、蚕丝领带 C、涤纶围巾 D、橡胶手套(2)、食:学校食堂的中餐食谱包括大米饭、红烧排骨、煎鸡蛋、豆腐汤,从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这份食谱还应该补充的营养素是____(填字母序号).A、糖类 B、油脂 C、维生素 D、蛋白质(3)、住:现代家庭中常用大理石制作厨房的灶台,若不慎将食醋(主要成分用HAc表示)滴在灶台上,台面会失去光泽,变得粗糙.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行:电动公共汽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电动公共汽车的电池在充电时将电能转换成能.
-
7、6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我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如用洗过菜的水浇花 C、养成将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如废旧报纸回收利用 D、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提高产量,如喷洒过量农药杀虫
-
8、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的油脂容易引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们不要吃油脂类食物 B、在六大类营养素中,除了水以外,我们每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C、人体缺乏维生素A 会引起夜盲症 D、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因此我们要大量补充葡萄糖酸锌
-
9、有关资料记录如下: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计算得人体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5,与水分子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2并不相符,为什么?
-
10、为了迎接2019年武汉军运会,某校同学提出了下列环保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1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发生反应:CO2+H2O→葡萄糖+O2 , 由此推知葡萄糖中( ).A、只含碳、氢元素 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含有碳单质和水 D、不能在氧气中燃烧
-
12、人体摄入过量的铝会对脑、肾等器官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铝禁不止”.下列关于铝的应用不科学的是( ).A、使用含铝膨松剂制作油条 B、用铁锅代替铝制炊具 C、用纸盒代替铝制易拉罐盛装饮料 D、用氢氧化镁代替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
13、为比较相同浓度的 FeCl3 溶液和CuSO4溶液对 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1)、请写出 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定性研究】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3)、【定量研究】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
(4)、【深入研究】在FeCl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猜想1:铁离子(Fe3+)起催化作用;
猜想2:起催化作用;
猜想3:起催化作用;
……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
14、(1)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此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 U形玻璃管,将U 形玻璃管内的物质过滤后,对滤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滤液中除 Na+外,还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A同学:含有OH-、Cl-、CO2-;B同学:含有OH-、Cl-、Ba2+ ;C同学:含有(填离子符号).
(2)、【实验探究】B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B同学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不成立,A同学的猜想成立.【评论与交流】请你评价 B同学的结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B同学在验证自己的猜想时,若将所加试剂换成足量的另一种试剂(填化学式),则既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
C同学用该试剂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滤液中的离子成分.
(3)、【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离子成分时,一般应加入 , 验证就可以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成分.
-
15、小明同学对研究物质的酸碱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使用pH试纸测得家中某些物质近似的pH,如下表:
物质
洁厕灵
苹果汁
护发素
玉米粥
洗发水
肥皂液
厨房清洁剂
pH
1
3
6
7~8
8
10
12
小明将自制的紫菜薹(tái)汁滴入上述7 种物质中,发现紫菜薹汁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变化相似,将紫菜薹汁滴入肥皂液中,液体变成绿色.
(1)、若将紫菜薹汁滴入护发素中,你认为液体的颜色(填“不变”“变红色”或“变绿色”).(2)、通过研究,小明同学懂得了洗发时先用洗发水再用护发素的科学道理.查阅资料:人体胃液pH在0.5~1.5之间,小明同学懂得了患胃酸过多的病人不能空腹食用上述食物中的.(3)、要洗去学校餐厅地面上的油垢,小明同学准备选择从家中带a“洁厕灵”、b“厨房清洁剂”两种物质中的(填“a”或“b”). -
16、类比法是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 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3)、讨论交流: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 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 , 处理的方法是.
-
17、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1)、【作出猜想】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Na2SO4一种物质.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 和两种物质.
(2)、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 和 NaOH 两种物质.【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2)成立
丙同学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
溶液变色
猜想(3)成立
(3)、【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4)、【知识拓展】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填“能”或“不能”).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小杨往 NaOH 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 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现象,则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3)、【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 NaOH 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 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4)、【拓展延伸】CO2通入 NaOH 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查阅资料】常温下 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溶解性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水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2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 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 , 目的是 , 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角度证明了 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1)、实验现象为 , 甲同学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2)、小组内其他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完善,理由是.(3)、【探究二】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乙同学向一定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如表所示:
加入盐酸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混合溶液温度 T/℃
15.2|
19.6|
22.0
26.0
28.2|
26.7
25.7|
24.7
23.7
22.9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混合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是.(5)、小组内其他同学提出“将10%的盐酸直接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6)、丙同学将甲同学和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混合,未发现明显现象.现将混合液中的氯化钠进行提纯,具体的操作为.(7)、【探究三】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反应是分步反应,第一步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当碳酸钠反应完后才发生第二步反应.
丁同学向106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A→C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若B 点横坐标为150,则其纵坐标为. -
20、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所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 NaOH 溶液 B、在 NaOH溶液中加入CaCO3 , 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 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 NaOH溶液中加入 Ba(NO3)2 , 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