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15 C、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若继续反应至丙为55g,反应中生成的甲的质量刚好等于乙的质量
  • 2、归纳、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离子一定带了电荷 D、硫与氧气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 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将铜粉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 4、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对文献内容解释错误的是
    A、《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化”。原理:Fe+CuSO4=Cu+FeSO4 B、《宋会要辑稿》:“先取生铁打成薄片,浸渍数日…,方成铜”。“打成薄片”:增大接触面积 C、《天工开物》:“摘红花,捣熟以水淘,…,捏成薄饼,阴干收贮”。“阴干”过程中水分蒸发 D、《神农本草经》:“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其中“丹”指金
  • 5、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该实验需要加氢氧化钠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该实验说明水是化合物 D、刚开始阶段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 6、正确使用和理解化学用语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H22S2Fe2+2Cl

    A、①中的“2”表示一个该分子中含有1个氢分子 B、②表示两个硫离子 C、③中的“2”表示一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D、④表示2个氯元素
  • 7、由A、B两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中,A、B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15,且A、B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6,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A2B5 B、A5B2 C、A7B6 D、A7B15
  • 8、2024年环境日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为了方便,多使用一次性碗筷 B、节假日用电子烟花代替燃放烟花 C、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 9、从宏观、微观结合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是化学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此过程水分子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B、活水养鱼更佳,“活水”指水中溶有大量的氧气 C、CO2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各物质的原子不同 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发生变化
  • 10、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 B、添加酒精 C、滴加液体 D、过滤
  • 11、空气和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氩氦刀可低温冷冻微创治疗肿瘤 B、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 C、软水中可以不含Ca2+Mg2+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光是化学性质
  • 1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B、 C、 D、
  • 13、《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烧制陶器 C、蚕丝制衣 D、酿酒工艺
  • 14、如图是某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

    (1)、把20g这种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19.6%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克;
    (2)、取上述稀释后得到的硫酸溶液50g与20g的铜锌合金恰好完全反应。

    求:①锌的质量是多少?

    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将稀盐酸滴加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1所示。

    (1)可说明试管中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二】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2所示。

    (2)将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燃烧匙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该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实验三】

    (3)探究图1实验中反应进行的程度?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图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4)另有同学提出实验三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原因是
  • 16、A、B、C、D、E、F、G、H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的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 A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红棕色粉末,C 是一种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E 是一种黑色固体且和 A 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A、B、C、E 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同类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B→C+D 的化学方程式。A发生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E 的化学式为
    (3)、G 溶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 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t2℃时,取甲15g,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C、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 18、《西游记》75回中,作者借孙悟空之口描述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神鬼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1)、金箍棒的原材料“镔铁”,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中最重要的钢材料之一。“镔铁”(填“属于”或“不属于”)合金。
    (2)、铁生锈是与接触,从题干的描述文字找到线索,解释此棒能常年放入海水中而不被腐蚀的原因是
    (3)、大禹治水时,利用此棒能变大变小的性质测定海水深浅。“能变大变小”体现了金属的______(填序号)。
    A、导电性 B、导热性 C、延展性 D、硬度较大的性质
    (4)、金箍棒表面使“鬼神”惊怕的花纹是利用硫酸铁来处理的。若实验室提供原料铁、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硫酸铁。反应分两步,第一步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第二步是向有酸剩余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物只有硫酸铁和水,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现在空气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减缓空气污染:
    (1)、我们倡导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其中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 , 它们排放于空气中会造成酸雨。
    (2)、使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乙醇是一种可再生燃料,请写出它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常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20、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氩气
    (2)、氯化钠的阴离子
    (3)、3个硝酸根离子
    (4)、标出硫酸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上一页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