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为Vc)片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

    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计算V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2)、通过计算确定Vc的化学式
    (3)、17.6mgVc中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
  • 2、

    实验小组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已知:氯化铁(FeCl3)溶液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设计与实验】用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5%和30%)进行4个实验。

    序号

    实验内容

    产生气泡

    较快

    较慢

    快速

    快速

    【解释与结论】

    (1)在氯化铁作用下H2O2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2)对比①与(填序号),可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3)对比②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4)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时,实验1不够严谨,需补充实验⑤,请在下框中补全实验⑤的方案

  • 3、实验能展现化学的魅力,也是重要的学科素养。
    (1)、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学生必做实验,其主要步骤有:

    A.制取气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清洁与整理               D.填装药品

    ①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气密性不好。会出现图中的

    (2)、实验室里现有KMnO4固体以及下列装置(A~D):

    ①仪器M的名称是

    ②利用上述药品制取O2 , 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填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③该实验结束时,若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会导致

    (3)、符合上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图标除了ab还有:。(填序号)

    a.护目镜

    b.洗手

    c.用电

    d.热烫

    e.明火

    f.锐器

  • 4、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某学校兴趣小组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启了跨学科项目之旅。

    任务一:对空气质量检测展开活动

    (1)该小组根据图1的数据分析了当天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情况,其空质量状况为________(填“优”“良”或“轻度污染”)。

    污染指数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301~500
    空气质量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

    (2)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可准确地检测室外空气污染物,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太阳能板工作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

    (3)利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浓度如图3。(已知:50ppm为一氧化碳准许成年人置身其中的最大量)由图3观察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兴趣小组通过项目化学习,一起制作了保护空气倡议书,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保护空气倡议书

    为了使天空更蓝,人类正在积极行动,我们能做的很多,比如,其中一种保护空气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

    任务二:对水质检测展开活动

    (5)兴趣小组对城市用水、水质达标进行了探讨。

       

    ①反应沉淀池发生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表中“ab”指标可以通过如图4净水流程中的________池达到。

    a.不得呈现异色

    b.不得有异味

    c.应澄清透明

    d.不得含有细菌和病毒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达标项目表1

    “cd”指标主要通过过滤池和清水池达到,城市生活用水净水过程,没有使用到的净水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过滤            B.吸附            C.消毒                    D.蒸馏

    (6)图5为兴趣小组设计的自制净水器

       

    ①小卵石、细沙、蓬松棉的作用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________。

    ②图6为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其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③这样净化后的饮用水不是纯水,理由是________。

    (7)通过活动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河流源头建化工厂
    B. 随意向河道丢弃生活垃圾
    C. 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D. 将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 5、化学科特点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1)、结合图,写出“O2”的宏观和微观的意义

    宏观:。(写一点,下同)微观:

    (2)、请在如图的横线上填写有关氧的信息。①、②、③、④、⑤

    ⑥填写如图过程,发现一些关联,例如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氧的原子序数。请你再举一例

    (3)、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其中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向自然界中释放O2的是(填序号)。

    A.动植物的呼吸                 B.可燃物的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氧气和臭氧(O3)可以相互转化。在紫外线的作用下,O2转化为O3的文字表达式为

  • 6、

    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对水的组成进行探究。

    【追溯历史】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得“易燃空气”,他所说的“易燃空气”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178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高温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用文字表达式表示这个过程:________。

    【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3)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4)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均有________产生,经检验管b中的气体是________。

    【微观探析】揭秘水的组成

    (5)如图是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甲中微粒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 乙中微粒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C. 丙中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D. 丙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6)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

    【模型构建】

    (7)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

  • 7、下列是课外小组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甲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2)、丙实验中“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填序号)。
    A、形成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3)、乙实验目的是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该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
    (4)、改进实验:课外小组用丁装置改进了乙实验,请你填写实验报告:

    步骤与方法

    现象

    分析或解释

    将一个干燥的U型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10s后,将U型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震荡(如图丁所示)

    a.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b.清石灰水

    该实验现象进一步表明,蜡烛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

    (5)、反思:U型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的优点有(写一点)。
  • 8、下列实验中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装置甲: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B、装置乙: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C、装置丙: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D、装置丁: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 9、Pt-Al2O3-Ba催化净化汽车尾气反应过程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是CO、NO2 B、该反应的生成物无污染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Pt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之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需要验纯 C、原子是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因此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 D、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所以反应物仅一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 11、下列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推翻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再分的认识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修正了汤姆孙枣糕模型 C、卢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不会被替代 D、玻尔的分层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了完整的原子结构说
  • 12、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气装置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使用汞的优点的是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 C、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 13、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光,放出热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 14、下列液体试剂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液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振荡液体
  • 15、下列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A、拉瓦锡发现了空气的组成 B、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陈景润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重大成果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 16、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是暗紫色固体,B、G都是固体,E、F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D;E;F
    (2)、根据信息书写反应③的文字表达式:

    I.若G为淡黄色固体,H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反应③为:

    Ⅱ.若G为红色固体,H是一种白色固体,则反应③为:

  • 17、

    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   如图1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Na2CO3H2O2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的现象为黑色粉末翻腾,溶液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1)反应仓中H2O2生成氧气,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

    A. 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 降低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的生成

    (2)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

    (3)图1反应仓中“O2通道”相当于图2装置中的________(选填“c”或“d”)导管。

    活动二   制作简易的家用制氧机

    (4)除需考虑反应原理、方法选择外,还需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________(写一条)。

    (5)同学们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家庭中常见材料,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家用制氧机(如图3),其中C瓶的作用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仓。

    (6)氧气能从图3瓶C中逸出,是因为氧气________。

    (7)写出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 18、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一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铁丝燃烧实验。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2)、实验二:过滤实验。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过滤后发现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三:分子运动实验。分别用套有单孔橡胶塞的两支胶头滴管吸入约1mL浓氨水,立即塞入试管(试管中上部的内壁固定有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并将B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同时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实验四:蜡烛燃烧实验。将一只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的内壁出现无色液滴;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和二氧化碳。
  • 19、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如图1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请结合现象分析:

    (1)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A. 原子核质量很小B. 原子核体积很小C. 原子核带正电D. 核外电子带负电

    (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如图是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所学知识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________(填序号)。

    (二)观察图中所示几种微观粒子的球棍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4)宏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组成的;微观上,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构成的。

    (5)甲烷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 20、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一)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指通过化学反应在获得新物质的同时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化学是一门通过化学原理从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新兴科学,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展开的。即通过无毒害过程生产出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产品。

    当今化学前沿尖端技术已在绿色合成技术、绿色印刷技术、绿色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随着绿色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1)“零排放”是指________。

    (2)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是使污染消除在产品生产过程的________。

    (3)关于绿色化学,以下有关认识正确的是______(不定项选择,填字母序号)。

    A. 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成本低的原材料
    B. 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
    C. 探求新的、更安全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

    (4)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______(单选,填字母序号)。

    A. 处理废弃物B. 治理污染源C. 深埋有毒物D. 杜绝污染源

    (二)长春市某中学进行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活动。

    活动一:了解长春的空气质量

    (5)如图1为长春9月8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图中的“X”代表______(填字母)。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二氧化氮

    (6)长春9月8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________。

    活动二: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中的有害气体

    【测定实验】实验小组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浓度如图2所示。

    【交流分析】

    (7)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________(填“t1t2”“t2t3”或“t3t4”)。

    (8)一氧化碳浓度超标会中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该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并对患者及时吸氧,这是因为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