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1)、过滤可除去水中难溶性固体杂质。在实验室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除玻璃棒,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投药消毒”过程中,二氧化氯是常用的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3)、氢气燃烧可生成水,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每一位公民都要爱惜水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目前我国普遍实行了河长制,责任是督促公民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假如你是河长,你与公民分享的节水窍门有:等。
  • 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共有种元素。
    (2)、图2中,X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2,它的元素符号是
    (3)、图2中,不能直接获取有关Na的信息是_______(填选项)。
    A、元素名称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原子序数 D、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4)、图1中⑤是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铝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5)、铝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但铝制品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
    (6)、蚀刻芯片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甲、丙、丁均为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中华文明典籍不仅承载着先哲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实践经验。
    (1)、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记载“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句话说明合金相较于成分金属,合金具有的特性是
    (2)、明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系统记载了古代工艺中的化学知识。

    ①“锤锻卷”记载了“生熟相合,炼成则钢”,将生铁炼成钢,主要降低了生铁中元素的含量。

    ②“五金卷”中有关炼锡的记载:“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其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SnO2+2C__Sn+2CO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3)、《梦溪笔谈》记载了古代制铜的方法:“熬胆矾(胆矾溶于水得到硫酸铜溶液)铁釜,久之易化为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事实中,不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比铁元素高 B、铜的应用历史比铝长两千年以上 C、可用稀盐酸鉴别真黄金、假黄金 D、真金不怕火炼
  • 4、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序号)∶

    ①焦炭②氧化钙③沼气④铜⑤钛合金⑥干冰

    (1)、可用于制造人造骨的是
    (2)、可用作燃料的是
    (3)、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4)、可用于冶炼金属的是
    (5)、可用于制作电线的是
    (6)、可用于人工增雨的是
  • 5、用化学用语或符号的意义填空。
    (1)、氦元素
    (2)、3个锂原子
    (3)、氢氧化钾
    (4)、氯离子
    (5)、乙醇
    (6)、“H2O”中“2”的意义
  • 6、取20g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已知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__CaO+CO2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 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g C、未分解的碳酸钙的质量约为10.9g D、剩余固体可能为纯净物
  • 7、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铜粉

    铁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B

    氧气

    氢气

    将混合气体点燃

    C

    硝酸银溶液

    硝酸铜

    加入过量铜粉,过滤,洗涤,干燥

    D

    氧化铜

    碳粉

    空气中灼烧

    A、A B、B C、C D、D
  • 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氧化铁中也含有金属元素,则氧化铁是一种合金 B、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9、“火焰分割”趣味实验:先将加热至红热的铁丝网a平伸到火焰上部,如图1所示;再将常温的铁丝网b平伸到火焰下部,两张铁丝网中间的火焰熄灭,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铁块拉成铁丝主要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B、酒精灯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C、酒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两张铁丝网中间的火焰熄灭是由于铁丝网b吸收热量,使酒精的着火点降低
  • 10、碳酸乙二酯C3H4O3可用于生产可降解塑料,我国未来科学工作者以CO2为主要原料合成C3H4O3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减小 C、参与反应的CO2C2H4O质量比为1:1 D、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与氧原子
  • 11、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 , 实验证明C2O3的化学性质与CO相似。下列关于C2O3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由COCO2混合而成 B、用途:可用于冶金工业 C、性质:能用于灭火 D、分类:属于金属氧化物
  • 12、足球场上的“化学大夫”,是一种叫氯乙烷(C2H5Cl)的有机物,把氯乙烷液体喷射到软组织挫伤或拉伤部位,起到低温麻醉,减轻痛感和止血作用。下列有关氯乙烷化学式说法正确的是
    A、氯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氯乙烷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C、氯乙烷中碳、氢、氯元素质量比为2:5:1 D、氯乙烷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
  • 13、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持续发展。下列汽车组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橡胶轮胎 B、真皮座套 C、玻璃车窗 D、钢铁车架
  • 14、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燃冰 B、液态氮 C、伍德合金 D、硬铝
  • 15、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下列元素名称与符号一致的是
    A、氖(Ne) B、锰(Me) C、钠(Ng) D、钙(Ka)
  • 16、科学探究离不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移走蒸发皿 D、量筒读数
  • 17、老友粉是南宁市的特色美食。下列制作工序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大米磨成浆 B、清水冲洗酸笋 C、西红柿切块 D、烧燃气煮粉
  • 18、小静同学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过氧化钠(Na2O2)固体在常温下与水反应能产生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于是进行跨学科实践,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便携式制氧器。矿泉水瓶中盛有39.0 g Na2O2 , 将输液袋中的369.0 g水全部滴入使Na2O2完全反应。完成下列计算:
    (1)、Na2O2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计算产生氧气的质量;
    (3)、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2)和(3)要求写出简明的计算过程

  • 19、化学小组同学对“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溶于水后得到的蓝色溶液”进行探究。经讨论后认为可能是溶液中存在的某种离子使该溶液呈蓝色。

    【作出猜想】

    (1)、猜想一:Cu2+使溶液呈蓝色。

    猜想二:使溶液呈蓝色;

    (2)、猜想三:Cu2+和SO42-使溶液呈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②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然为蓝色

    实验①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的目的是

    (3)、写出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小组同学受到实验①和②的启发,又设计出③和④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③将足量的铝丝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④将足量的铜丝浸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5)、【得出结论】

    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上述猜想正确。

    (6)、【拓展应用】

    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信息验证某气体X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应选择的装置以及正确的连接顺序是X→

    A.   B.   C.   D.

  • 2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完成一系列实验,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1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图2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a或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图3实验中不需要标注的实验图标是____。
    A、热烫 B、用电 C、护目镜 D、洗手
    (4)、从制氧气后的剩余固体中分离出难溶于水的二氧化锰固体,采用图4和图5的操作进行。图4操作的名称是 , 图5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写出一种即可)。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