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把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D、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 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B、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探究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 D、   比较Fe、Ag 、Zn的金属活动性
  • 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 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 4、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工业炼铁的模拟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是红色氧化铁变成黑色的铁粉 C、实验中应该先点燃酒精喷灯,再点燃酒精灯 D、实验结束后,先停止通入 CO,再熄灭酒精喷灯
  • 5、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x为8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中子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
  • 6、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B、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D、使用酒精灯时不慎打翻酒精灯着火燃烧,用湿布盖灭
  •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石油分馏 C、铁器生锈 D、蔗糖结晶
  • 8、

    化学实验小组在课外进行了有关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再探究。

    【提出猜想】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中加入10mL5%的H2O2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有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H2O2溶液分解速率较慢

    将10mL5%的H2O2溶液加入装有0.5g红砖粉末的试管,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较多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___________

    (1)做实验一的目的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其中红砖粉末起作用。

    (2)实验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是因为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与二氧化锰相比,氧化铜的催化效果如何?同学们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5%的双氧水,然后再分别加入1g氧化铜和1g二氧化锰。利用量筒收集产生的氧气,得到气体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3)①由图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更好,理由是

    ②由图可知,除了能比较催化效果外,从催化剂的角度分析,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9、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请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水槽内的水变红,可能的原因是
    (3)、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是。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4)、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若用G收集氧气,气体应从G的(填“a”或“b”)端进入。
    (5)、收集好氧气后,为什么要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6)、常温常压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时,在A-F装置中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 收集装置为
  • 10、实验课上同学们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1)、【实验现象】图1实验开始时两烧杯中溶液均为无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结论】图1实验说明
    (3)、【装置改进】小华对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与图1相比该装置的优点是:
    (4)、【实验拓展】同学们设计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填字母)

    A.A和B同时变红             B.B比A更早变红             C.A比B更早变红             D.无法确定

    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1、下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②和③是不同种原子,它们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数不同
    (2)、③号表示的原子符号是 , 该粒子化学性质(填“稳定”或“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图中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序号);说明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关系密切。
    (3)、上述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
  • 12、“宏观——微观——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1)、根据下图可以得出,水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的。

    (2)、图甲是液态水加热变气态水,图乙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①图甲:分子的发生了变化,但分子的没有发生变化,故该变化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②图乙: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该变化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填序号)。

    A.          B.          C.          D.

    该反应共涉及种物质。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填“分子”或“原子”)。

  • 1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
    (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2)、小明一口气能喝掉6000万亿个水分子:
    (3)、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4)、水烧开以后易把壶盖冲起:
  • 14、化学来源于生活。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稀有气体     ④二氧化硫       ⑤氮气

    (1)、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是
    (2)、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3)、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
    (5)、可用于制造氮肥
  • 15、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
    (1)、氦:
    (2)、氧:
    (3)、铝:
    (4)、C:
    (5)、Si:
    (6)、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16、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有关图2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且瓶内温度逐渐降低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D、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 17、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外有3个电子层 B、质子数为11 C、易失去电子 D、“+”表示钠原子带正电
  • 18、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氧化汞点燃+氧气 B、+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C、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D、酒精+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 19、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 2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白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