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为了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回答:(1)、农田灌溉时将浸灌改为滴灌或喷灌,其目的是。(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常用到明矾、活性炭、二氧化氯等物质,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二氧化氯的作用是。(3)、在化学实验中,水的作用不尽相同。
例如:在铁丝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少量水的作用是;在硫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
-
2、阅读下列资料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 ,
NO通常为无色气体,熔点为 , 沸点为 , 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于水。
NO的性质不稳定,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
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增强免疫力和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NO能使多种织物褪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通常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制取。
城市大气中的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时也含有微量的氮杂质。
经测算,天然气、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量分别为:、、。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的浓度相当高。在非采暖期,城市一半以上的来自机动车排放。
(1)、造成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2)、区分NO和最简单的方法是。(3)、请写出一条减少污染的具体措施。(4)、依据上述文章内容,下列有关NO和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B、对人类都有利也有弊 C、二者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所含氧原子的个数不相同 -
3、中国计划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如图是转化为甲醇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1)、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上述反应发生的实质。(2)、写出上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3)、该反应前后共有种化合物。(4)、甲醇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C微粒属于(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D微粒的化学符号是。(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3)、图乙中与碳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为(写出其名称)。
-
5、用化学用语填空。(1)、4个硫酸根离子。(2)、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3)、3个二氧化氮分子。(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
-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一定量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
7、蜡烛在如图甲所示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瓶内只要有氧气蜡烛就可以燃烧 B、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蜡烛熄灭是因为容器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 D、燃烧过程中瓶内的水蒸气浓度会升高
-
8、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
9、重庆享有“山水之城,美丽之都”美誉,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下列关于江水叙述正确的是A、活性炭可以吸附江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B、长江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将长江水进行处理后得到的自来水属于硬水 D、过滤可以除去江水中所有杂质
-
10、下列描述自然美景的成语所表达的情景与分子运动相关的是A、清香扑鼻 B、清风拂面 C、阳光明媚 D、微波荡漾
-
1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A、伸入燃着的木条 B、测密度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D、闻气味
-
12、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读数
B.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倾倒液体
A、A B、B C、C D、D -
13、镁带在空气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镁带消失了 B、看到耀眼的白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有白色粉末状固体生成
-
14、每种物质的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铁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氧气
-
1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矿泉水,空气 B、冰水混合物,人体呼出的气体 C、二氧化碳,液氧 D、澄清石灰水,酒精
-
16、下列用途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确定的是A、利用胆矾制取氢氧化铜 B、用氧气供给呼吸 C、用蜡烛照明 D、用石块雕刻成石像
-
17、我国“天和”核心舱中气体组成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成分基本相同,则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氢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
18、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中有60多种有香味的物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同时,桂花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经检测发现,桂花中维生素、锌、铁、镁、钙、钾的含量都很高。下列是某种桂花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营养成分
维生素C(mg/100g)
锌(mg/100g)
铁(mg/100g)
镁(mg/100g)
钙(mg/100g)
钾(mg/100g)
含量
400
6.1
18.8
88
306.7
1087
(1)、上述桂花营养成分中的“锌、铁、镁、钙、钾”,分别指的是______(填序号)。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物质(2)、所列营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填化学用语)。(3)、某同学想通过食用桂花补充维生素C,需要食用多少该桂花才能补充1g维生素C?(写出计算过程)。 -
19、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的构成。(1)、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他推测的依据是。(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1),实验现象如图2。
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填序号)。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3)、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4)、氢气的发现、生产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18世纪,科学家利用铁和稀盐酸反应得到“易燃空气”,之后命名为氢气。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5)、1969年,科学家利用催化剂实现光分解水制氢气,同时生成氧气。通过这一变化可以推测出水的组成,理由是。(6)、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利用固态合金储氢装置解决了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困难的问题。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填“大”或“小”)。(7)、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
20、饮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自来水的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1:
①河水外观浑浊,因其含有(选填“可溶性”或“难溶性”)杂质,除去此类杂质的步骤是(选填“Ⅰ”、“Ⅱ”或“Ⅲ”)。
②物质X能除去水中的臭味,X可能是。
③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为了保障野外工作人员的用水安全,便携净水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砂等自制一个如图2所示便携净水器。①为了使净水效果更好,你觉得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②使用该净水器,待处理的水由下往上压,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