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科研团队在微型飞行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4.21g、巴掌大小的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仅靠两片微型太阳能电池就能驱动,且能够依靠自然光持续飞行。其中,“4.21 g”描述的是无人机的(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比热容
  • 2、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建构了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
    (2)、炎热的夏天,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机体会通过多种散热方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请写出其中一种散热方式:
  • 3、生物的代谢包括两个方面。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 4、如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消化酶,但酶种类不同 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 5、为研究生长激素的作用,科学家选取相同的健康幼鼠若干只,全部手术切除垂体。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长激素、生理盐水,在相同环境中饲养一定时间,并测量小鼠的体重,获得实验结果如图。

    (1)、切除垂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注射,原因是。(不考虑手术创伤的因素)
    (2)、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具有的作用。
  • 6、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血糖含量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胰腺中的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 7、秋冬季节,各种流行性传染病肆虐,我们要加强个人防护,如有严重发热、咽痛、乏力、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多方面的调节与控制。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中。某同学体温在12h内都处于39℃,在这12h内散热(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产热。
    (2)、加强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同学们参加课间操后,面红耳赤,此时面部皮肤血管的状态处于图(填字母)。
  • 8、【情境·问题】环境变化后,人能生存吗?如下所示的三幅图依次是“徒手攀登垂直峭壁”“在-40℃的冰天雪地里静坐”“不携带任何潜水装备潜入百米深潭”。

    (1)、问:图中的人均安然无恙,主要原因是什么?

     

    (2)、【温故·过关】

    活动1: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保持稳定的体温。在日常生活中,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的恒定。结合下图,梳理“人体调节机制”知识点。

    人体调节机制

    ①低温环境下:皮肤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中的中枢→传出神经→人体产生现象、皮肤血管→增加热量和减少散热→回到正常体温。

    ②高温环境下:皮肤感受器感受刺激→传入神经→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增加分泌、皮肤血管→增加散热→回到正常体温。

    ③任何的生命系统都能通过自我维持稳态,如人体在系统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是一个统一、稳定的整体;树立稳定与变化的观念。

    (3)、活动2:结合图示,梳理“人体神经系统”知识点。

    人体神经系统

    ②反射弧的结构:→传入神经→

    (4)、活动 3:结合下图,梳理“人体内分泌系统”知识点,理解如何通过激素的分泌与调节,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人体内分泌系统

    ①人体的腺体及其激素的影响

    腺体

    激素

    生理功能

    缺乏或过多时的疾病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 ,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年幼时分泌不足:呆小症

    分泌过多:

    食物中缺乏碘: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分泌不足: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

    胰腺中的胰岛

    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血糖浓度会

    分泌过少:

    分泌过多:

    ②胰岛素的作用:当人体中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分泌 , 使血糖含量 , 反之“反向调节”,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5)、活动4:结合下图,梳理“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知识点。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①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口腔、、胃、、大肠、肛门等。

    ②消化腺及相应消化液的流入部位

    消化腺

    唾液腺

    胰腺

    肠腺

    消化液的流入部位

     

    小肠

     

    ③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食物(糖类、蛋白质、脂肪),吸收物质。

    ④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物质

    消化部位

    最终产物

    吸收部位

    淀粉

    口腔

    葡萄糖

     

    蛋白质

     

     

    小肠

    脂肪

     

     

    小肠

    (6)、活动5:探究酶催化作用影响因素的实验。如图依次是淀粉酶加入淀粉溶液中,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60℃温水和沸水中5min,再滴入碘液震荡后的实验现象。请结合实验,梳理“酶”知识点。

    ①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需控制的变量是:酸碱度等外界因素,自变量是 , 因变量是

    ②实验现象说明温度对酶催化作用(选填“有”或“没有”)影响。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说明酶具有性。

    ③酶是由生物体的体细胞合成的,大多数的酶是(选填“葡萄糖”或“蛋白质”)。它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生物体内又有各种各样的酶,所以酶具有性和性等。

    (7)、【归纳·知新】

    活动6:结合如图所示现象,梳理“免疫、健康、新陈代谢”知识点。

    免疫、健康、新陈代谢

    ①根据是否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有抵御作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免疫。

    ②根据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是否是天生的,可以分为免疫和人工免疫。人工免疫又可以分为主动免疫和免疫。计划免疫是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来实现的人工主动免疫。如接种流感疫苗是一种免疫,也是免疫。疫苗的作用:使人体产生等。

    ③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通过“新陈代谢”这个核心概念来概述。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让生命维持平衡。

  • 9、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选填“种群”或“群落”)。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
  • 10、2018年5月15日,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在“月宫一号”内,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如图所示。

    (1)、如图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物质流动。图中有条食物链。
    (2)、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请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
  • 11、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12、【情境·问题】2023年8月24日,日本排放核污水到太平洋,有关部门从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渔场捕捞的玉筋鱼中,检查出放射性物质铯,铯能在生物体内富集。该渔场中生活着玉筋鱼、卤虫、鹰爪糙对虾、金藻、黑鳍金枪鱼等生物。玉筋鱼捕食以金藻为食的卤虫,黑鳍金枪鱼捕食玉筋鱼和鹰爪糙对虾,鹰爪糙对虾以金藻为食。
    (1)、问:①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②有人认为,日本排放核污水至太平洋,最终会对全人类造成影响。结合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说出该观点的理由:

    (2)、【温故·过关】活动1:在下述组合中选出属于“种群”的选项,并在括号中打钩。

    ①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    );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

    区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②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个体的总和。

    ③群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的总和。

    ④生态系统:由在一定区域内的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一起组成。

    (3)、活动2:在校园或小区附近,找一个花坛或池塘或其他生活小环境,观察这个环境。

    问:①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生物?

    ②将你找到的生物按它们营养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③生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什么进行的?

    ④假如缺少了其中某类生物,对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⑤食物链:起点是

    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 , 主要指植物。②消费者:各类动物。③ , 主要指细菌、真菌和各类腐生动物。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越强。

    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人们必须注意对它的保护。

    (4)、【归纳·知新】

    活动3:根据下图思考:

    ①以碳为例,说说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流动。

    ②碳元素通过什么过程进入生物体内?又通过什么过程回到无机环境中?

    ③在图上圈一圈: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导致能量不断减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④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为物质循环提供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流动、递减。

    ⑥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以的形式存在。碳元素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又通过动植物的的分解作用以及燃料燃烧等过程回到无机环境。

  • 13、小科爷爷最近身体不适,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肺部及尿常规等检查,经诊断患了糖尿病。请用图中序号或字母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是检查肺部时,爷爷在用力吸气和用力呼气后,分别被拍摄的两张胸部X光片,其中白色虚线所围的区域为肺的位置。吸气后闭气不动时所拍摄的X光片是(选填“I”或“Ⅱ”)。
    (2)、爷爷的尿检结果显示尿液含有葡萄糖,是因为图乙中不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
    (3)、爷爷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葡萄糖主要是通过图丙中的吸收进入血液。
    (4)、通过皮下注射到爷爷身体的胰岛素经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图丁中的
  • 14、如图为骨、骨骼肌、关节的模式图。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进行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15、“全氟碳人造血”是一种白色乳剂,具有良好的运输氧气能力,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

    (1)、这种人造血能运输氧气,与人体血液中的(填血细胞名称)作用相似。
    (2)、在肾小囊形成的是 , 其中有人造血,说明人造血(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肾小球而不被。人造血能随尿液排出体外。请用图中字母表示人造血随尿液排出体外所经过的路径:
  • 16、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1)、如图是肺从外界吸气的模型。吸气的原理是:橡皮膜下拉后,锥形罩的容积变大,气压变小,气球内的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锥形罩内空气气压,气球扩张,气球容积变大,气球内的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空气进入气球。

    (2)、肺的有些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这一功能是相适应的,如肺泡数量 , 肺泡壁上有 , 肺泡壁上有血管和弹性纤维等。
  • 17、【情境·问题】体育锻炼是中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素质。
    (1)、问:①在体育课的跑步活动中,我们的身体调用了哪些系统进行工作?

    ②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与外界有哪些物质进行了交换?

    ③身体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跑步运动的动作是通过什么系统完成的?

    物质交换是通过系统和系统进行的,而跑步运动的动作则通过神经控制系统完成。

    (2)、【温故·过关】活动1:在体育活动中,人体有一系列系统会参与,那么这些系统是怎样“协调工作”的?先关注呼吸系统:如图甲所示,是呼吸系统结构图;如图乙所示,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如图丙所示,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在图中的横线上填空,并梳理“呼吸系统”知识点。


    呼吸系统

    ①呼吸系统主要由呼吸道和两部分组成。呼吸道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它是进出的通道。

    ②经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③经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参与呼吸作用。

    ④除氧气外,血液中的物质也会进入组织细胞,参与呼吸作用;同时,组织细胞内的一些代谢废物进入血液。呼吸作用为人体内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活动2: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除了通过呼吸系统排出,还能通过泌尿系统等排出体外。图甲是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示意图,图乙是肾单位结构图,图丙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示意图。请在图中的横线上或括号内填空,并梳理“泌尿系统”知识点。


    泌尿系统

    ①泌尿系统由、输尿管、、尿道等组成。

    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血液经肾小球的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相比于血液主要少了等物质;原尿在肾小管处经作用,形成尿液,相比于原尿,尿液中主要减少了、部分等。尿液经、膀胱、排出体外。血液经肾脏后,其中的物质主要减少了

    (4)、活动3:跑步运动的动作由运动系统完成,如图甲所示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等,如图乙是骨骼肌的结构。请梳理“运动系统”知识点。


    运动系统

    ①运动系统的结构:由骨骼和组成,骨骼又是由(关节)组成的。其中是运动的动力。人体全身有206块骨骼。

    ②每一块骨骼肌都由肌腹和组成,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人体的任何动作都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系统等多系统协同下完成的。

    ③运动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 , 此外还能身体,内脏以及造血等功能。

    ④运动系统的保健:适当的运动选择,合理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正确的运动和技巧,充足的休息和恢复等。

    (5)、【归纳·知新】活动4:人体的运动过程需要多个系统协调完成。现在进行组织细胞与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物质交换的再探究活动。图甲是人体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是内、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回答问题,并结合图示等信息梳理“多系统间的物质交换”知识点。

    问:①如图甲,红细胞可以携带 , 也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组织细胞能从血液中获得物质和水,同时可以把和其他废物通过血液等带走。

    ②如图乙,A是 , B是组织液,C是淋巴。B到细胞内液的物质是和营养物质,细胞内液到B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代谢。D系统是系统,E系统是系统。

    多系统间的物质交换:

    ③人体内涉及物质交换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④细胞通过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不断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获取营养物质、等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 , 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 18、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医生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并且已经能够区分出动脉和静脉。他们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着更为细小的血管。此后,英国学者哈维(1578—1657)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事实。在哈维死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1628—1694)终于用显微镜发现血液确实是通过毛细血管从动脉流入静脉的。请回答:
    (1)、为什么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
    (2)、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是体循环中的一段路径。通过此段路径,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 19、如图是小敏在复习整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时的手绘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肠胃道”中被消化成进入血液。
    (2)、气体A在肺泡中的浓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肺部毛细血管中的浓度。
    (3)、与C处血液相比,D处血液最明显的变化是
    (4)、心脏结构1、2和3、4在血液循环中的功能是
  • 20、情境中的病人相关问题解读:
    (1)、麻醉药进入人体麻醉全身的过程是→右心房→右心室→肺→肺→左心房→→主动脉→大脑皮层。
    (2)、病人术后口服药物、注射、打点滴、雾化,其中方式使药物到达患处的速度最快,理由是:药物吸入后从肺泡进入肺部毛细血管网,先到达左心房,再经到达患处;采用其他三种方式时,药物都是先到达右心房,再经肺循环到达左心房,最后经左心室到达患处。
上一页 181 182 183 184 1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