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开学考试模拟卷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6节 健康生活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5节 遗传与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章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四章第4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第4节 生物的进化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 第三章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二章第3节 生物群落 同步练习
-
1、城市内涝积水严重时,需要及时打开下水道井盖,加速排涝水。浮力式提醒井盖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确定井盖位置。如图甲所示为浮力式提醒井盖的结构简图,路锥由底部的圆台、上部的圆柱体和顶部带有进水孔的网漏组成,出水孔在橡胶筒底部。当橡胶筒内积水到达 B 点时,筒内的路锥在浮力的作用下开始上浮,从而提醒人们。已知路锥的质量为400 g,圆台的体积为 300 cm3 , 圆台的高度为5cm ,圆柱体的横截面积为 40 cm2。(g 取 10 N/ kg)(1)、橡胶筒内刚有积水时,路锥不会上升是因为它受到的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浮力。(2)、当橡胶筒内积水达到A 点时,路锥受到的浮力是多少?AB 的高度差为多少?(3)、请在图乙中画出路锥的底部上浮到C 点前,受到的浮力 F 随橡胶筒内积水深度h 变化的大致图像(不用标出具体坐标,横坐标上的字母对应图甲中A、B、C的位置).
-
2、一颗黄豆的质量大约在0.1~1g之间。实验室天平的最小刻度是0.2g,称量一颗黄豆质量时不够精确,老师布置任务,让各项目组的同学制作一个浮力秤,将一粒黄豆的质量测出来,精确度越高越好。
〔提供材料〕大烧杯、水、纸质小托盘、剪刀、橡皮泥、铁钉、刻度尺、记号笔、双面胶、透明胶带、白纸、质量为1g的小铁块,吸管(规格A:较细的普通塑料吸管,规格B:较粗的奶茶吸管)。
〔制作过程〕①选择轻质的塑料吸管,剪取一段 20cm 长、笔直的吸管,上端贴上纸质小托盘。
②在吸管下端插入铁钉,用橡皮泥塞紧吸管与铁钉缝隙并进行固定和密封。
③向烧杯中倒入水,将制作完成的吸管下端放入水中,让浮力秤漂浮在水面上,如图所示。
④在吸管上标记刻度。
⑤测量一颗黄豆的质量。
(1)、步骤②中吸管中插入铁钉并密封的好处是。(2)、步骤④可分步进行,首先是将装好的浮力秤正常漂浮于水中,不放重物时在水面与吸管相交处标记为。(3)、该浮力秤的刻度是____(填字母)。A、上小下大且均匀变化 B、上大下小且均匀变化 C、上小下大且不均匀变化 D、上大下小且不均匀变化(4)、为提高这款浮力秤的精确度,你的改进措施是。(5)、请写出这款浮力秤的一个缺点:。 -
3、下列关于浮力的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球在空中上浮,是因为气球里所充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B、航天员能在太空“行走”,是因为航天员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C、一艘轮船从大海驶入长江的过程中,轮船受到的浮力逐渐减小 D、悬浮在水中的潜艇,若水舱中的水位在上升,则潜艇一定上浮
-
4、Argo浮标在水中一直呈漂浮状态,广泛应用于台风预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它的结构如图所示,由坚硬壳体和下方可伸缩油囊两部分组成;当液压式柱塞泵将壳体内的油注入油囊时,油囊增大,油囊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壳体上浮一些(油囊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注入油的体积,油囊自身体积忽略不计);当油囊中的油全部被抽回壳体内时,壳体下沉一些。已知浮标的总质量为55kg,其中含油24 kg,浮标壳体体积为0.04 m3 , 油的密度为 海水密度取 g取 10 N/ kg。(1)、Argo浮标壳体的沉浮是通过改变(填“浮标重力”或“油囊排开水的体积”)来实现的。(2)、该浮标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是多少?(3)、液压式柱塞泵将壳体中的油全部注入油囊时,壳体最终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少?
-
5、如图所示,充满氢气的气象探测气球携带探空仪(体积不计)在高空测量,工作完毕后释放部分氢气,气球体积缩小,所受浮力随之 , 气球下落。气球球囊(厚度不计)、细绳及探空仪的总质量为m0 , 空气密度为ρ空,当气球恰好能缓慢下降时,球内氢气的密度为ρ氢,此时气球的体积为(用题中已知物理量表示)。
-
6、医生给病人进行体检时,有时需要测量病人血液的密度。如果用密度计进行血液密度测量,那么需要抽取较多的血液。分析人员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先配制浓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分别倒入试管中,在每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待测血液,即可得到血液的密度。(1)、某次分析时,甲、乙、丙试管里的血液静止后如图所示,则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的密度与血液的密度相同。(2)、甲、乙、丙三支试管中的三滴血液,受到的浮力最小的是试管中的。
-
7、如图所示,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弹簧的下端挂一个小桶,小桶的下面吊一个石块,将此时弹簧下端到达的位置记为O,弹簧对小桶的拉力记为T1 , 小桶与石块的总重记为G,则 T1(填“>”“<”或“=”)(2)、如图乙所示,在溢水杯中盛满水,当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对小桶的拉力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时溢出的水便流到旁边的小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的重力记为G排(3)、如图丙所示,把小杯中的水全部倒入弹簧下方的小桶中,将此时弹簧对小桶的拉力记为T2 , 则T2(填“>”“<”或“=”)T(4)、请通过对图丙中小桶和石块做受力分析,推导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与其排出水的重力G排之间的关系(要求写出推导过程)。
-
8、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实心球,其密度分别为水的密度的3倍和5倍。把它们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的下端,然后将两球浸没在水中,此时两球所受浮力之比为 ,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为。
-
9、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拉着正方体物块缓慢浸入某未知液体中,物块受到的拉力F 与其下表面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 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物块受到的重力为N,物块刚好浸没在液体中时其下表面浸入的深度为cm,未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
10、鱼沼飞梁位于山西省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桥面呈十字形,四向相通,东西宽阔。中心石柱上置大斗,斗上置十字形华拱承托梁架,承托梁枋,华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古往今来,桥梁多为“一字形”或拱形,唯有此桥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形”,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十字形立交桥的雏形。
请从技术、历史和文化角度欣赏“鱼沼飞梁”。
-
11、如图所示为某组同学在科学课上设计的“木质桥梁”。为测试桥面最大承重力,下列实验方法中,合理的是 ( )A、用手直接摇晃木桥 B、将木桥放在水平地面上,让学生踩上去 C、把木桥两端架好,在桥面上不断增加重物 D、把木桥两端架好,在左右栏杆上不断增加重物
-
12、如图所示是小明家附近的简易桥墩式桥梁,由于年久失修已变成了危桥,下列关于它的改进不合理的是( )A、
B、
C、
D、
-
13、如图所示为一座桥梁的施工方案示意图。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构件M 和构件 N均应具备良好的抗压性能 B、各主要构件都应该具备足够大的横截面积 C、设计中计算应力时应考虑各种可能的荷载 D、施工中擅自加长桥面可能对桥梁产生不利影响
-
14、下列展示的四座桥,各自的类型分别是 ( )A、甲:斜拉桥;乙:梁式桥;丙:拱桥;丁:悬索桥 B、甲:梁式桥;乙:斜拉桥;丙:拱桥;丁:悬索桥 C、甲:梁式桥;乙:拱桥;丙:悬索桥;丁:斜拉桥 D、甲:悬索桥;乙:梁式桥;丙:拱桥;丁:斜拉桥
-
15、如图所示为一款移动投影屏,为了提高该投影屏的稳定性,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降低支撑杆的高度 B、增大支撑脚的支撑面积 C、增加支撑脚的质量 D、将支撑脚的材料更换为轻质高强度的材料
-
16、室内落地晒衣架具有晾晒容量大、稳定、可折叠等特点,其实用性满足全家晾晒需求。晒衣架如图所示(对称位置杆件标号相同)。当杆件1上晒上衣物被褥等物品时,下列针对各杆件受力变形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杆件1受弯曲,杆件2受拉伸,杆件3受压缩 B、杆件1受弯曲,杆件2受压缩,杆件3受压缩 C、杆件1受拉伸,杆件2受压缩,杆件3受拉伸 D、杆件1受压缩,杆件2受拉伸,杆件3受拉伸
-
17、如图所示为阳台承重结构示意图。挑梁是阳台主要承重构件,一般会在上、下部铺设受力钢筋。下列对挑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挑梁受弯曲形变,上部铺设多根钢筋 B、挑梁受压形变,下部铺设多根钢筋 C、挑梁受弯曲形变,下部铺设多根钢筋 D、挑梁受压形变,上部铺设多根钢筋
-
18、返回舱(如图所示)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返回舱的主体结构类型属于 ( )A、壳体结构 B、实体结构 C、框架结构 D、桁架结构
-
19、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翊鸣勇夺单板滑雪大跳台金牌。图甲是他在决赛中的完美飞行轨迹,AB 是飞跃跳台的上升阶段,BC 是下落阶段。请在图乙中画出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图并说明理由。(v0为 A 点的速度,不计空气阻力)
-
20、“碗池比赛”属于滑板比赛之一,是在一个“碗形”的镂空的道具上进行,比赛场地中的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如图甲所示的半圆形轨道,A点高度H为1.8m,B点高度h为1.2m。比赛出发前,小科如图乙站立,他和滑板的总质量为64kg。
(1)小科从A点静止下滑,经过O点到达B点后立即返回,在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为。
(2)滑板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 , A点时小科与滑板对地面的压强为帕。
(3)出发后从A到B的过程中,小科克服阻力做了多少功?(写出计算过程)